歐盟制裁中國鞋的深層含義
- 鞋類紛爭折射技術壁壘國際尚無統一檢測標準
近來,中國鞋在歐盟市場的前景變得十分微妙。一方面,歐盟對中國鞋的反傾銷調查正步步升級;另一方面,有關中國鞋因不符合歐盟檢測標準而被扣或被退貨的消息也屢屢傳出。如果說反傾銷涉及的只是產品的價格,那么檢測不合格則直指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是關系到中國鞋能否進入歐盟市場的“生死問題”。
總部設在布魯塞爾的歐洲鞋業聯合會是一家代表歐盟鞋類制造企業利益的組織,其成員來自18個歐盟成員國和5個中東歐國家。該聯合會執行主任羅蘭德·斯梅茨表示,除了一部規范鞋類產品標注方式的94/11/CE號指令外,歐盟并沒有一個直接針對鞋類產品的技術標準法規,但歐盟許多涉及產品安全標準的法規都同樣適用于鞋類產品。
斯梅茨列出了一個適用鞋類產品的歐盟法令清單,名目有數十種之多。除一般性的產品安全要求外,很多法令涉及到環境、人體健康、動物福利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并對化學品的使用做出了嚴格限制。如歐盟的“偶氮染料禁令”、“蘭染料禁令”、“關于化學品的注冊、評估、許可管理方法”(簡稱REACH指令)等,對制鞋材料的偶氮染料、甲醛、鎳、鎘等都有著嚴格的規定。
在上月意大利發生的“毒鞋風波”中,意方就是根據歐盟94/27/CE和02/61/CE等相關指令,檢測出涉案中國鞋皮革中鎳、偶氮染料、鎘和五氯苯酚等4種物質超標。而被德國客戶退貨的一批中國橡膠鞋中,則被檢測出甲醛含量超標。
一位熟悉中歐鞋類貿易情況的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國際上并無統一的鞋類技術標準。順應歐盟消費者對產品安全、健康和環境保護的重視,歐盟相應出臺了大量加強產品安全性能標準和環境保護要求的法規和指令。因此,歐盟的技術標準一般要比中國國家標準高。
這位人士強調,歐盟之所以能夠制訂出較高的技術標準,是因為歐洲制鞋企業技術比較先進,有能力滿足這些標準和要求。此外,由于鞋類仍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制訂較高的技術標準,可以提高鞋類貿易的“技術壁壘”,保護在勞動力成本方面不占優勢的歐盟制鞋企業的利益。近年來,隨著中國、越南等國生產的低價鞋對歐盟市場的沖擊日漸明顯,技術壁壘的重要性也就日益突出了。
不過,歐洲鞋類制造商并沒有對此感到滿足。長期以來,歐盟制鞋企業為了滿足這些新的產品技術標準和要求,不得不投入資金進行技術改造,從而增大了成本。他們要求歐盟國家不斷加強對進口鞋的檢測,以避免造成“不公平的競爭”。
斯梅茨表示,由于進口鞋數量迅速增加,歐盟成員國的海關無法應付,成員國的檢測機構也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充分監管。而歐洲鞋業聯合會及其下屬協會的很多技術開發機構擁有檢測能力,因此它們將加強對進口鞋的抽檢,以保證進口鞋符合歐盟有關安全、健康和環保的技術標準,“從而保護歐洲消費者的利益”。
斯梅茨稱,歐洲鞋業聯合會對進口鞋的抽查將會在不同的成員國不定期進行。但他也一再強調,這些抽查不是專門針對中國鞋進行的,而主要針對歐盟大的鞋類產品進口國。當然,由于中國是歐盟最大的鞋類產品進口國,占歐盟進口總額的1/4以上,對中國鞋的檢測將是“理所當然”的。
分析人士指出,歐盟技術壁壘的提高和對中國鞋反傾銷調查的升級,清楚地表明了歐盟鞋類制造商對進口中國鞋沖擊的擔憂和反彈。面對這種局面,中國制鞋企業一方面要積極應對,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從自身找原因,增強質量、款式和品牌意識。只有這樣,中國才能由“制鞋大國”邁向“制鞋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