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追求三大創新
- “十五”期間中國紡織行業有這樣一組喜人的數字:
纖維加工總量從2000年的1360萬噸增長到2005年約2600萬噸,增長91%,占世界纖維加工總量的35%左右。中國擁有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的紡織制造業體系;
全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從2000年的19400戶增加到2005年的34973戶,資產總額增長61%;
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從530.44億美元預期增長到1180億美元,增長了122.6%。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占世界比重從2000年的14.6%上升到2004年的22%。
面對這些令人驚喜的數字,人們不禁會問,是什么使中國紡織業有如此長足的發展?答案是,自主創新。
自主科技創新讓中國紡織行業跨越了一大步。“十五”期間自主創新對紡織行業發展貢獻最大的項目要數聚酯、抽絲技術了。年產20萬噸成套聚酯技術每萬噸投資額僅是“八五”、“九五”期間的1/15~1/10,建設成本下降了95%左右;自主研發的滌綸直紡長絲技術每萬噸投資僅是過去的1/15~1/12;自主研發的滌綸短纖技術每萬噸投資僅是過去的1/10~1/8;建成的1472萬噸聚酯生產能力85%是使用自主研發的技術裝備,這些自主技術奠定了“十五”期間化纖行業大發展的基礎。“十五”期間建設化纖能力1127萬噸,60%以上采用自主研發技術,節約2188億元的投資,降低了產品制造成本45億元。
另外,我國自主開發的大豆蛋白纖維、竹漿纖維、蛹蛋白黏膠長絲、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DTT)纖維等新型纖維在實現產業化方面有重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成功家蠶基因圖譜,并著手進行真絲改性,利用生物技術開發黃麻纖維、大麻纖維、竹纖維等,加快了中國紡織國際化進程。
自主創新使中國紡織行業質量效益得到最快速的提升。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中,勞動生產率從人均3萬元增加到5.1萬元。行業規模以上的企業利潤2005年增長了31.15%;資產負債率從65.49%下降到61.08%;流動資金周轉次數從2000年1.86次提高到今年的2.45次。資本增值率從2000年的11.61%上升到去年11月的14.86%;產成品占流動資產平均余額比重從18.32%下降到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