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派服飾遇“氣候危機”
- 今春,超低溫“寒了服裝企業的心”
早報訊(記者杜連財)元旦至春節期間歷來是消費旺季。作為泉州優勢產業的服裝業,本想借元旦銷售旺季好好表現一把,不想一場超冷的空氣凍著了多數老板的雄心。
今年元旦期間,全國的平均氣溫為-2.1℃,比常年同期偏低1.5℃,是1986年以來近20年歷史同期最低值。超冷的天氣使得本想漂漂亮亮、瀟瀟灑灑過節的人們,不得不選擇較為保暖的羽絨服。“江蘇常熟一帶以生產羽絨服見長的企業這下可賺得缽滿盆滿。”一位從事服裝銷售的劉先生驚嘆,“僅元旦期間,波司登就傳出一天銷售1個億,聽說還要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
與江蘇羽絨服裝企業笑容盈盈形成反差的是,泉州老板一臉苦笑:“服裝生意今年真難做。”早在去年國慶長假期間,商場按以往經驗換上了冬裝,誰知天氣卻返暖,還足足持續了兩個月。
終于在2005年12月的第一周,冬季的第一股強寒空氣才姍姍而來。這一冷,業界估算冬裝銷售量上升兩成以上,泉州服裝老板終于舒了口氣。
可還沒等老板“笑完”,今年元旦期間卻遭遇了“歷史同期最低”。“目標消費者轉投到羽絨服的懷抱了。”一位業界人士如是說。
氣候危機近期引起業界高度重視,業內人士聚在一起常常討論這個問題。但應該如何看待和處理服裝生產和氣候的關系,記者專門采訪了本地制造行業的一些代表人物。
“做服裝靠天吃飯,但問題是我們怎么隨時觀察天氣,需要學會準確地判斷!”利郎副總裁胡成初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去年11月25日天氣熱,28日忽然天氣很冷,成都下第一場雪。該公司判斷有一個強冷空氣要來,制定冬季主推風衣的策略。于是,標榜“要風度也要有溫度”的利郎風衣獲得客人的青睞,在銷售結構中帶動其他如棉衣、西裝等類型,對整個市場的銷售起到促進作用。
柒牌總經理洪肇奕則極力駁斥服飾界對氣候的依賴心理,說:“那管理,創新就沒有意義了。反正大家都靠天吃飯。”
洪肇奕說:“更深層次的應該是經營模式的問題,服裝的前途在于小批量,反應快,將全國的信息集中起來,再作分析、決策,然后生產出與市場‘對路’的產品。并在通路、終端等管理上跟進。這才是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