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服裝業進軍俄羅斯市場跳板
- 在黑龍江的東南部,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接壤的地方,有一個中俄互市貿易區叫做綏芬河,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溫州商人就已進駐這個市場淘得第一桶金。在過去的10年里,溫州鞋商借綏芬河一帶為跳板大展拳腳,占據了俄羅斯七成的市場,每年出口近7億雙鞋,但溫州服裝所占的份額還很小。而在不久的將來,中俄綏芬河──波格拉尼奇內貿易綜合體的建成將為貿易者提供一個橫跨中俄完全開放式的貿易陣地,為產品安全出境、大批量進入俄羅斯市場開辟了一條綠色通道,有人認為這將成為又一塊商家必爭之地。這對在外貿市場上正“硝煙彌漫”的溫州服裝而言,或許也是一條新的出路?
萬丈高樓平地起
溫州商人躋身中俄邊境貿易始于20世紀90年代。據在綏芬河做了10余年生意的綏芬河雙江國際貿易公司董事長鄧高標介紹,1996年前后,第一批溫州商人踏上綏芬河,當地市場的規模還很小,只有青云一個小市場,整個城鎮以小商品貿易為主,沒有農業也沒有工業。這個小市場只有3層,以銷售服裝為主,鞋子則是散落在周圍,沒有形成統一的市場,但是當時的貿易已嶄露頭角。
據了解,綏芬河對俄的邊境貿易從19世紀中葉開始起步。二十世紀初,中東鐵路和綏芬河口岸相繼開通后,俄、美、英、日等國和國內商人在此經商辦廠,綏芬河一度比較繁榮。到三十年代日本入侵后,口岸閉關,工商業十分蕭條。1945年,口岸重新開通,綏芬河成為國家進出口商品中轉站,外貿活動統由國家進行,中俄雙方邊境貿易未再開展。直至1985年重新恢復,歷經記賬貿易、易貨貿易、現匯貿易,使綏芬河逐步由封閉、落后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開放、富裕的初步現代化口岸城市。此后,全國各地來這里淘金的人就不斷,尤其在90年代中期開始,有場無市的局面基本上已經得到改善。
對于綏芬河來說,它的繁榮從青云市場開始,以青云市場為中心,直到1997年的一場大火燒掉了整個市場,從此,整個綏芬河也跟著“火”了。1998年新的青云市場建成,規模比原先大了許多,占地面積為原來的一倍,而樓層也從原來的三層建成為五層。生意越來越好后,形成了兩條專賣鞋子的街道,做鞋類批發。隨后類似的市場紛紛興起,綏芬河步入了“旺季”,許多商家不僅在青云,還在國貿城、環宇等市場開設分店,生意做得十分紅火。
2003年,青云市場再度擴建,從原來的五層加高成九層,租金卻降低了近一半。03年時,二十多平方的店面租金為每年八萬,而就在2002年的時候,還是一年十五萬。現在像這樣具有一定規模的市場,在綏芬河有十八個之多。外來人口同時也迅速增加,綏芬河原來有6萬多人口,外來做生意的達8萬之眾,主要以浙江、廣東、福建、沈陽等地為主,其他地區也有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