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中國服裝“流行”變遷
- 服裝是一種記憶,也是一種語言,它的變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記錄著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的歷史變遷。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諸多變化。而服裝不僅反映物質生活水平,而且還反映社會政治文化諸多現象。自1949年以來,中國民眾服裝尤其是城鎮民眾服裝的發展歷程,折射出社會政治、經濟、民俗、宗教、倫理、社會風尚、價值觀念以及社會心理等方面發展變化,反映著中國民眾不同時期的生活方式、審美意趣以及對時尚的不同理解和追求。對50歲以上的中國人來說,他們親歷了服裝的變化,每一種款式、每一個變化都留下深刻的記憶。
50年來的中國城鎮民眾服裝大勢掃描
1949年前,中國城鎮男子著裝通常是長袍馬褂,婦女服裝多為旗袍或者中式短裝配長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文化大革命之前,城鎮民眾的服裝表現為新舊交替、多樣并存。
新中國成立初期,列寧裝、“布拉吉”、“毛式服裝”頗為流行。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無不以蘇聯為模式,蘇聯服裝也成為當然的革命象征,深深地影響著城鎮居民。列寧裝一度成為最流行的服裝。穿列寧裝、留短發,外觀干練、颯爽英姿。除外,仿蘇聯坦克兵服裝設計的“坦克服”、“烏克蘭”式襯衣、“布拉吉”也多有流行。
同樣,受革命的感召和對共產黨干部的崇敬,中山裝引起一些青年學生的追捧。繼之各界人士競相效法,很多人改穿中山服或軍便服。干部服的色彩多以藍、黑、灰為主,彰顯艱苦樸素的時代風氣。具有象征意義的是有人把西服穿在里面,外罩一件干部服,這可以說是時代精神的“極致”。因為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多喜歡穿改良中山裝,所以外國人常常把它叫“毛式服裝”。
1949年以后,生產領域的工人階級地位得到提高,著工裝成為一種榮耀。又由于國家經濟處于低水平待發展階段,因而艱苦樸素成為全社會共同遵循的時代風尚。絕大多數民眾過著“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拮據生活,但逢年過節總會做身新衣服,至少也會換身干凈的衣服。
上世紀50年代,棉猴、絨衣褲是城鎮民眾習見的服裝。男子穿西服的風氣也因為傳統長袍不適合現代生活的節奏而再度興起。這一時期,人們多穿手工制作的布鞋。另外,前后掛膠、以草綠色帆布為面,橡膠為底的“膠鞋”,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穿用而得名“解放鞋”,成為這一時期城鎮民眾廣為使用和喜歡的鞋型。礙于經濟水平,皮鞋并不多見。
十年“文革”時期,開始了“十億人民十億兵”的軍便服時代。文革時期,最時尚的裝束莫過于穿一身不帶領章、帽徽的草綠舊軍裝,扎上棕色武裝帶,胸前佩戴毛澤東像章,胸前斜挎草綠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著紅衛兵袖章,腳蹬一雙草綠色解放鞋。除紅衛兵外,工人、農民、教師、干部、知識分子中相當一部分人也穿起了軍便服。服裝市場也開始出售草綠色上衣和褲子。由此,開始了“十億人民十億兵”的軍便服時代。這一時期,服裝的等級意識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階級意識。在原有的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思想風尚中,又增添了濃烈的革命化、軍事化色彩。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行業呈現了風格多樣、色彩斑斕、求新求變的特點。1978年,中國人民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天。思想上的撥亂反正,經濟上的恢復發展導致服裝行業的極大繁榮。從此,國門向世界敞開,五色斑斕的外國服飾涌入中國市場。中國城鎮民眾的穿著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思想解放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前提下,人們追求新異的審美心理日趨成熟。風格多樣、色彩斑斕、求新求變,成為新時期服裝流行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