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之路:中國紡織服裝行業邁向明天的輝煌
- 2005年11月1日,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杜鈺洲會長在“中國紡織10大品牌文化座談會”上指出,織大國,在世界市場上占據了很大分額,生產的產品有很大進步,而且價格便宜,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們的產品主要是貼牌出口,自己獲得的利潤不高,甚至很多企業內銷的利潤率比外“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課題。在紡織行業里貫徹這一精神,就是要培育自主品牌、促進產業升級和提高產業競爭力。重要的是創新,只有不斷創新,才會有高利潤回報。”
杜鈺洲進一步分析認為,我國是一個紡銷的利潤率高1倍到1.5倍。大部分好處都讓外國人拿走了,原因在于我們缺乏自主品牌,缺乏良好的營銷渠道,因此掌控不了市場。
近年來,美國、歐洲對中國紡織品出口設限引發的貿易摩擦越來越多,民族品牌的匱乏已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制約我國紡織行業發展的“瓶頸”。此外,雖然我國紡織品出口量巨大,但普遍存在行業利潤率低的現象,甚至一些低端紡織品出口售價已接近其生產成本,出口利潤極其低微。商務部部長薄熙來曾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八億件襯衫的出口才能換來一架空客飛機。這個比喻說出了中國紡織品出口的本質問題。
面對這種情況,杜鈺洲強調,要產業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重要的是要創新。首先要進行技術創新,其次是營銷創新,第三是行業整合,只有把這三方面工作做好,才能往高端邁進,全方位提高競爭力,才能有高利潤,否則只能在產品供應鏈的低端打工,在低層次上競爭,我們不能滿足出口量世界第一,要做到實現利潤率第一,這是中國紡織行業提升的一個重要標志。談到中國紡織品牌文化的建設,他認為,企業品牌文化不是狹義的,品牌文化是企業的精神,本身就是競爭力。企業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探索自己特有的品牌發展之路,提煉出企業品牌的要點,挖掘出企業獨有的個性,并進行自我提升,進而發展成為世界品牌。
目前,我國大多數紡織企業還是處在“世界加工廠”的層次,如何改變這樣的局面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楊瑞龍認為,我國企業若要真正與國際跨國公司平起平坐,遲早要邁過從“世界加工廠”過渡到“世界級品牌”這個“檻”,而要打造國際化品牌,僅僅守住國內市場肯定是不行的,走出去是必然的選擇。因此,對于我國紡織企業來說,“走出去”雖然是一個充滿風險的選擇,但絕對是創造品牌的必由之路。
綜觀國內各行各業,經歷過“走出去” 的海爾集團無疑是一個創品牌較為成功的企業,目前海爾已成為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美譽的大型國際化企業集團,2004年海爾全球營業額突破1000億元,品牌價值高達 616億元,還是中國唯一入選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品牌》的品牌,實現零的突破。對比海爾的成功,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紡織界齊心協力,同樣會出現在世界范圍內取得成功的紡織品牌,這絕對不是夢想,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