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設備創新引領未來
- 競爭的激蕩洪流中,120多面國旗懸掛于飛躍企業展示廳,這不只是一個榮耀,更是飛躍一步步發展的積累,同時也見證了技術創新給企業帶來的效益。
只是這樣的企業太少了。近三年來,CISMA的規模一年高過一年,產品推陳出新的速度令人咋舌,但不難發現展出的產品品種變化不大,檔次提升緩慢,同質化現象較嚴重,國內企業創新能力的落后成為一道亟待跨越的門檻。
產品創新
“你們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典型。”原科技部科技干部局局長、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金履忠高度贊賞飛躍在技術創新上的進步。裝上了自主開發的“芯片”,飛躍自動褲耳機售價高達100多萬元,一舉擺脫了長期以來客戶心中“物美價廉”的印象。
自主創新使飛躍集團從賣產品逐步轉型為“賣”技術,大大拓寬了產品的利潤空間。目前,安裝了自主研發芯片的機電一體化縫制設備年產量已達10萬臺,從整個行業來看,產量雖然不到10%,但卻擁有50%的銷售額,實現利潤占到90%。在業內唯一建有博士后流動站的西安標準公司,2005 CISMA上就展出了樣機近70臺,囊括自動化、無油化、直驅化、智能化、人性化為代表的整體體現機、電、氣最佳組合的最新產品,為國內企業之最。“自主產品的研發是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上工申貝董事長張敏對此感觸很深,自收購德國DA后,他們就在上海建立了一個產品研發分中心,自主研發中、高端產品,為的是提高產品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副理事長王承康曾說,我們的優勢僅限于直驅、無油,多數縫機企業忽略了為適應各種面料縫制的產品技術提升。如今面料發展很快,國際上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縫制機械企業要研發出適應各種面料的機器才能占得市場先機??p紉首先就是面料的縫紉,面料的多樣化,在縫紉時會產生種種變化。縫線的強度和張力也是縫制質量好壞的重要指標,面料和縫線的研究給我們縫制機械的設計者們提出了新的課題。
營銷模式的創新
勝家縫藝吧在京滬兩地開了分店,中捷的“綠色旋律”激蕩大江南北,“服裝設備專家”的稱號先后被眾多縫機經銷商接受……這些在縫制設備市場上出現的新訊息暗示著,營銷模式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無論是設備制造商還是分銷商,都嘗試著在各自熟悉和陌生的領域進行大手筆的營銷創新。
福建福誠縫紉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宏楠認為,“專業人士做好專業的事、賺好專業的錢,這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規律。”但他并不只是以賣出縫紉設備為最高目標,而是將觸角延伸到了服裝制造公司的生產線上,首開行業經銷商先河。日本“標準”專業經銷商在去年就已進入中國并成立了專門的銷售公司,從品牌做起,全權負責日本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網絡建設。“一年過去了,還沒有發現國內有哪家銷售公司代理我們自己的品牌到國外去闖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