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際服飾采購行云集 有助成服裝業中樞
- 根據媒體報道,我國目前有700多家紡織與服飾制造商、貿易商及相關業者,其中70多家是國際采購行。這些采購行主要負責東南亞和南亞的區域采購活動,每年通過本地采購的服飾和紡織品總值高達25億美元。
分析員指出,服飾采購行之所以紛紛來新設立業務,是因為新加坡靠近低成本紡織與服裝制造國家或地區如中國、印度,所以從地點來看,具有吸引力。當全球紡織配額制度廢除后,這樣的趨勢變得更為明顯,因為沒有了配額制度,采購商可以把它們外包出去的制造活動集中在幾個國家。
我國去年便成立采購行理事會(Buying House Council),作為聯系紡織服飾相關供應商、制造商和買家的區域性平臺,從而促進新加坡的紡織品與服飾業的采購活動。
區域訂貨交易中樞
服裝供應商Bodynits國際執行董事陳順華告訴本報:“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多。目前,我們肯定不是紐約、倫敦、東京,但從區域來看,稱得上是區域中樞。”
他說:“國際采購行是否在新加坡,非常重要,因為采購人員是一個中樞的主要成分之一。如此一來,買賣才能進行。”
“新加坡成為許多采購行的基地,已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由于國際環境永不停滯,如今也有新城市要扮演中樞的角色,如深圳、上海等,所以繼續對采購行有吸引力、讓它們來到新加坡,是重要的。我們必須擁有當一個中樞的所有條件。如果失去相關業者,就會失去生意和市場。”
由于所有買家和賣家都在新加坡,這家本地公司也把總部設于此地,生產活動則除了新加坡,還有印尼和中國。
陳順華說:“采購行就在附近,好處多——溝通可以更好,課題可以有效地解決。”
紡織與服飾公司錦利(Ghim Li)集團總裁蘇源杰指出,從國際或亞洲水準來看,新加坡仍未獲得“時裝中樞”這樣的肯定。過去幾年,一些優秀的本地設計師在時裝界闖出名堂,但他們的杰出不足以使新加坡成為一個時裝參考基準。盡管時裝講究創意、“情緒”,可是能否獲得認可,很大程度還是看它經不經得起商場的考驗。
“我不認為新加坡被國際時裝采購界視為可影響時裝(潮流)的商業力量。那是時裝中樞應該具備的條件之一。”
基于澳洲投資者較能欣賞其供應鏈管理商業模式,這家新加坡公司剛于去年底在澳洲股市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