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如何變創造
中國的服裝企業正在積極由“制造”向“創造”邁進。本文的作者就浙江省政協會議上的一份提案,為中國的企業由“制造”轉變為“創造”引出個人的幾點建議。這些建議或許能為服裝企業提供一些益處:
日前,浙江省政協委員在省政協會議上,提出了一份要變“浙江制造”為“浙江創造”的提案。媒體報道,作為一個從“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模式中受益最多的一個省份,浙江出現這樣一份提案并引起強烈反響是意味深長的,因為可以視為是對原有模式一種深刻反思的結果。其意義如提案中所指出的那樣:浙江雖然是外貿大省,但新技術產品少,自主出口品牌匱乏等因素已經嚴重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我看來,這一結論不僅適用于浙江,對其他省份也不無借鑒意義。
由“制造”轉變為“創造”,其積極意義無庸贅言,關鍵是怎樣才能做到?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丟掉幻想,準備競爭。這些年來,我們之所以在自主創新方面徘徊不前,有些領域和國外的差距還被拉大,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幻想太多,許多人沉醉于“融入全球化”的美夢當中,幻想通過“市場換技術”這樣一條“最舒服、最便捷”的道路,實現科技進步。結果如何呢?正如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不久前尖銳指出的那樣,市場讓出去了,但技術卻仍然牢牢控制在別人手里。
二是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目前,民營企業在國內經濟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經營機制靈活,效率比較高,是其長;但民營企業往往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對需要長期大量投資、短期內又很難見到效益的技術創新活動,往往缺乏必要的興趣,則是其短,這就需要政府進行必要的引導、有時甚至需要通過政府采購、補貼的方式來給予支持。此外,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動,往往還會遭遇手腕毒辣的國外競爭對手的狙擊,其慣用的戰術是:一旦我自主研發有了成果,他們就馬上降低轉讓門坎,甚至低價傾銷,使我們的自有技術胎死腹中。
三是要處理好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之間的關系。“自主創新”當然是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創新,但這決不是籠統地放棄或拒絕技術引進,而是強調對引進的技術要在消化吸收后進行再創新。日本正是實行了以創新為目標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策略,才取得了連歐美都嘆為觀止的經濟成就。有人形象比喻,日本人每引進100美元的技術,就要用200美元來學習、消化然后再創新,再用創新的專利技術賺回300美元。在這方面,我們不妨平心靜氣地借鑒一下日本的成功經驗。
總的來說,從“制造”轉為“創造”,是一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需要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需要承擔投入之后長期沒有回報的風險,需要準備進行更殘酷的競爭。但只要我們有足夠的自信和符合中國實際的方法,從“制造”轉為“創造”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