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變臉”看淄川
淄川“變臉”,讓人興奮,催人思考。
過去支撐淄川經濟的,是煤炭、建材等資源型產業和遍地開花的鄉鎮企業。如今,陶瓷、紡織服裝、醫藥化工、機械制造四大產業占淄川工業經濟的72%;規模以上企業已達386家,企業總數、銷售收入、利稅、利潤四項指標均列全市前列,其中僅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達74家,比去年增加近兩倍。
以老企業淄博汽車制造廠為例,多年來產量一直在3萬輛左右。今年由于產權改革到位,發展明顯提速,投資4.6億元的10萬輛輕卡項目兩大主體車間年底竣工,到2007年銷售收入可達30億元,帶動當地汽配企業70多家。
“從上世紀80年代起,隨著淄川服裝城的崛起,淄川城區周邊先后冒出一大批服裝加工專業村,但去年總收入不過三四億元。通過集中培植骨干企業,今年僅魯泰紡織銷售收入就可超過20億元,比去年凈增4億元;今明兩年投資14億元的色織布和500萬件襯衣等4個項目建成后,銷售收入又可再翻一番。”區經貿局副局長岳森告訴記者。
讓淄川“變臉”的還有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新的增長點。淄川經濟開發區行政區劃、人員和管理權限調整到位后,短短一年多時間,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億余元。由于配套設施基本達到“八通一平”,山大奧太、美國CEO、鼎昊耐火纖維、科泓人民幣包裝紙、韓國SK等企業和高新項目爭相落戶。僅國家863項目新天特種纖維投資就達12億元,全部建成后,每年可生產應用于飛機、導彈外殼等領域的碳纖維原絲3000噸,年實現利稅2.4億元,拉動相關產品100多個。
“上海高新技術轉化服務中心在這里設立了首個市外轉化基地。通過他們牽線搭橋,‘家’在上海的香港安泰科技有限公司為華洋制藥融資3億元,雙方在沂蒙山區建起10萬畝優質中藥材種植基地。”談起項目,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張兆興如數家珍。
“周邊發展日新月異。再沿襲資源能耗型老路,淄川很快會被淘汰。”談到結構調整的初衷,淄博市委常委、淄川區委書記吳翠云對記者說。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沒點狠勁不行。區里痛下決心關停取締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土小”企業334家。在此基礎上,騰出人財物力,精選出能帶動產業優化升級的5家企業、9個投資過億元的招商項目、16個投資過5000萬元的重點工程集中扶持,并根據財政貢獻等指標設立基數、增幅、特殊貢獻、投入發展四個獎項,每年排出全區企業前30強,由主要領導和部門直接聯系掛包服務,并明確規定,企業獲國家級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的分別給予100萬元獎勵,獲省著名商標、山東名牌的分別給予20萬元獎勵。
政策環境雙管齊下,不僅帶來了骨干企業的迅速膨脹和傳統產業的脫胎換骨,還引來了許多外資項目。目前淄川擁有省級以上高新企業21家,中國名牌和馳名商標4個、省級35個,總數居淄博市第一;今年全區引進外來投資項目329個,實際到位外來資金59億元,成為近年來投資最大項目最多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