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服裝品牌發展的桎梏
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市場上的服裝品牌大約有10萬多個,在這些眾多的服裝品牌中,只有一部分已在國內市場上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并被消費者認可和接受,而具有世界知名品牌服裝的數目目前還是個零。不但如此,我國服裝品牌的更換速度也非常快,有業內人士估算,每年我國服裝市場上大約有2000多個品牌被淘汰……這其中的桎梏到底是什么呢?中國服裝品牌生命周期到底有多長?
品牌影響:“洋貨”與國貨
中國的品牌往往面臨一種尷尬,就是消費者認為與一些國外品牌相比,本土品牌不夠好,他們往往選擇一些已經很成熟的國際品牌。一些國內企業抱怨消費者“崇洋媚外”,使得本土品牌沒有發展壯大的機會。但從消費者的角度而言,擇優購物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根據鴻業資訊公司對我國10大城市的調查數據顯示:52%的消費者比較傾向于國外的服裝品牌,甚至有的消費者只要在服裝上面看到中文或者拼音的就堅決不買。而傾向于國內品牌的僅占18%。還有23%的消費者認為什么品牌都無所謂,他們最關心的是價格、質量和款式。7%的消費者回答是:“不知道”。
由此可見,國外品牌的風頭明顯蓋過了國內品牌。一方面國內的品牌意識還不強,市場意識不高,另一方面,國外品牌的市場營銷手段和市場運營都比國內的服裝企業更勝一籌,也的確比國內品牌更具競爭力。還有一方面就是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崇洋媚外的心理越來越強,消費者寧愿購買優質可靠的品牌商品,可使其感受到相應的身份、地位、榮譽和自信,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某種滿足與體驗,提升消費者的效用。但國內的服裝很少有體現這些元素的品牌。
品牌突圍:產業品牌化與品牌產業化
中國的服裝行業發展到現在,有許許多多的困惑。想造名牌不能仿冒,想掌握核心技術不能剽竊,想多出口又遭受反傾銷。中國的服裝業不缺少成為品牌的產品,而是缺少能使產品變為知名品牌的思路和環境。
“產業品牌化,品牌產業化”是我國當前品牌戰略的瓶頸和突破口。“Made in china”的標簽一直讓中國的服裝賣不出好價錢,始終處于制造業的低端,僅僅賺取那少的可憐的加工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產業形象不好。鴻業資訊市場調研公司在國內外收集了約400名美國人對中國和中國服裝產品的看法。結果顯示,興趣比較中,超過半數的受訪者對中國的服裝表現出較高或者中等的興趣,而35%的受訪者對此沒有興趣。當然,人們的興趣不僅僅表現在藝術品和服裝上,還表現在電子產品和電腦上。當問及為什么對中國的服裝產生興趣時,首先想到的仍然是價格因素,但隨后是對產品質量和技術的肯定以及以前購買的滿意體現。大家對中國服裝價廉物美的感覺已經很強烈,基本沒有品牌意識。更確切的說,“Made in china”只和價廉物美掛鉤,是什么品牌都無所謂,只是因為便宜才買。為什么不買中國服裝的原因,質量差是最重要的因素,這與中國商務部門的觀察報告一致。緊接著是與產品無關的因素,這些因素也比較大地影響了美國人購買的決定。
品牌生命:曇花一現與萬古長青
據鴻業資訊公司的調查統計:每年我國服裝市場上大約有2000多個品牌被淘汰,平均每天有6個品牌將被淘汰,每個品牌的的平均壽命只有短短的4個小時。而2000-2005年中國前500名的服裝品牌平均生命只有1.5年左右。而對于目前國內銷售前50強的國際品牌,平均年齡長達52.5年,甚至一些國外服裝品牌已經有了百年的歷史。人家為什么能在市場上活那么久,是因為創建早的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