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工業園緣何“難產”?
- 一枚棋子將落未落,帶給弈者的是揮之不去的焦急和迷惑。
鄭州服裝工業園,一個醞釀了兩年之久的投資項目,卻因選址問題迷霧重重,至今未能呱呱落地。
它容納了鄭州眾多服裝企業“對現代化大生產的渴望”——改變傳統作坊式生產,促使生產條件升級換代——但,直到目前為止,這依然是無法實現的夢想。
面對著這個“市場經濟的產兒”,政府之“手”,如何來助推一把?
選址就像“生孩子”
“對于這個工業園,省市各級領導都做過批示,我們也先后和管城區、中原區、二七區、新鄭市、高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深入接觸、洽談過,但最后大多沒有下文,這個項目也因此一直被擱置下來。”
金全福是鄭州市工商聯服裝商會的會長,作為鄭州幾十家規模性服裝企業的代言人,他這樣向記者談起他這兩年的遭遇。
歷經曲折而無果,這是鄭州服裝工業城一直孕于胎中的真實寫照。2004年6月,鄭州市工商聯服裝商會向鄭州市政府遞交了一份《關于建立服裝工業園的報告》,旋即,鄭州市主要領導做出批示,指出這是一項“比較現實而且可以操作的項目”,有關方面務必認真對待并予以解決。
這個項目的落戶首先被落實在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頭上。實際上,早在此年的3月下旬,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就已針對該項目召開了可行性論證會,計劃劃出300畝地專門開發建設服裝城。不過,令鄭州市諸多服裝企業及鄭州市工商聯服裝商會“空歡喜”的是,這兩個地方最終對該計劃都沒有下文,算是“不了了之”。
其后,鄭州市工商聯服裝商會還先后與管城區、中原區、新鄭市、二七區等地區洽談,但多是被擱置。“光由鄭州市政府召集召開的協調會我都參加了四次,土地、規劃、環保等各部門也派人去了,會上大家發言都很好,但到了底下,還是那句老話,外甥提燈籠——照舅(舊),沒人管沒人問。”鄭州市一位當時參加會議的市場人士對記者說。
按照鄭州市工商聯服裝商會的規劃,鄭州服裝工業園初步將會吸納100多家本地和外來的服裝加工生產企業進駐,初期投資資金將不會少于10個億的人民幣。業內人士估算,如果要著眼于長遠,該服裝工業園的占地規模將維持在1000畝左右。以此標準,那些與鄭州工商聯服裝商會洽談的地區首先就很難滿足。
“許多地區在招商引資上都盯著實力雄厚、大個頭的外資企業、外地企業,對本地尚處于成長過程中的中小服裝企業則有些看不上。”對鄭州服裝工業園選址難的深層次原因,河南服裝界的一位知情人士這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