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躍縫機制造集團:轉軌長三角
- “就像地球的轉動,不轉過去永遠是黑暗,一轉過去就會迎來光明。”浙江臺州民營企業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說。企業的“活路”就在于“轉變”。
眼下,他所執掌的龐大的縫制機械制造王國,正在勵精圖治,為了實現艱難轉型中的“二次飛躍”:由數量擴張型轉向質量效益型。
邱繼寶和他的飛躍集團只是當下長三角“轉軌”人和事中的一個縮影。
在2005年這個頗具轉折意味的歲末,在長三角這個寄托著中國經濟光榮與夢想的“黃金區”,當人們以浸淫歲月的經緯線,勾勒出長三角“經濟圖譜”時,便會發現,“轉型”成了壓倒一切的主題:企業、產業層面的轉型,政府層面的職能轉變和體制、機制創新,區域協作層面的除舊布新,不時與聞。
困則變,變則通,通則興。長三角在轉軌,長三角期待“二次飛躍”。
產業轉型:“制造”的絕路,“創新”的高點
邱繼寶所執掌的飛躍集團,從事的是典型的制造業。盡管它是世界縫紉機行業的翹楚,90%的產品實現了機電一體化,市場網絡已覆蓋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同眾多制造業企業一樣,它必須直面的“天字號”難題,仍是產業升級。
對于“飛躍”和眾多長三角企業來說,簡單“制造”的道路已然走到了盡頭,如果再沒有屬于自己的核心技術、核心品牌,企業將難以為繼,產業始終處于低端。惟一的出路就是創新。
“創新是民營企業發展的生路,但也是一條血路,如果缺乏內在的原動力,創新之路就注定要失敗。而這個‘原動力’必然來自市場。”邱繼寶說。從一個補鞋匠成長為世界最大縫紉機械制造企業的“掌門人”,邱繼寶認為自己成功的秘訣就是盯準市場需要,抓緊“創新”。
在他看來,創新能力甚至是比品牌和生產線更為重要的財富。“現在打開飛躍縫紉機的控制面板,首先出現在屏幕上的是‘飛躍’自己的標志,這表明這個控制系統全部都是我們自己的自主知識產權。”邱繼寶充滿自豪地說,“僅僅做簡單的加工,自己不能控制核心技術,不能走在產業的最前沿,不能依靠技術含量的增加把產品‘越賣越貴’,哪怕規模做得再大,企業的路也會越走越窄。”
目前,浙江臺州正在探索一條提升民企創新力和產業競爭力的新途徑:“投桃報李”型新合資,即讓本土企業與外企合資,但本土企業必須控股,憑借股權優勢把握創新的主動權,繼而在“合作”中師人長技。
上海市經濟委員會的一位研究者說,如能利用資源要素和市場競爭形成的“倒逼”機制,促進增長方式轉變,提高長三角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實現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過渡,長三角的盤整就真正達到了目的。
政府轉變:機制創新,體制轉軌
今年11月,浙江出現的“老板學習,政府埋單”新鮮事,一時成為熱談。30位企業年產值億元以上的浙江民企老總被請進清華大學集中培訓,成為“浙江省非公有制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高級研修班”的首批學員,學費則由政府部門支付。
浙江省人事廳具體負責此事的一位處長說,政府出錢請老板學習是為了扭轉“草根浙商”的現狀,最根本的還是為了浙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因為浙江的民營企業家近80%為農民出身,多數沒有受過良好教育,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學歷。在這位處長看來,創新不只是企業的事,政府要創造創新的條件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