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加大出口紡織品檢測為問題服裝把脈
- 吳江2月16日電:(王定 俞葉丹)今年以來,吳江局加大了出口紡織服裝的檢測力度,將檢驗監管重點向安全、衛生、環保及反欺詐轉移,把關成效有了明顯的提高。1月份,吳江局在送檢出口紡織服裝測試中,抽檢發現18批不合格,檢測不合格率為14.17%,超過了去年全年檢出的不合格批次。
吳江局對實施安衛環檢驗監控的出口紡織服裝企業,對照GB18401國家標準實施檢測,主要檢測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等安全技術指標,以及服裝標識和纖維成份含量,切實把住出口紡織服裝質量關。在檢出的18批不合格紡織服裝中,涉及pH值超標8批,不合格率為44.44%;色牢度指標不合格7批,不合格率為38.89%;甲醛含量超標2批,不合格率為11.11%;以及面料纖維成份含量不符1批。禁用偶氮染料AZO的抽樣檢測,最近幾年企業一直較為重視,所以今年抽樣檢測情況比較好。不合格面料主要為動物纖維和植物纖維制成的面料,如:真絲綢、全棉布、亞麻布等。
據檢驗人員分析,PH值不合格主要原因為動物纖維制成的面料耐酸不耐堿,主要用呈酸性的染液染色,植物纖維制成的面料耐堿不耐酸,主要用呈堿性的染液染色,如果后整理水洗PH值處理不當,一般很容易造成動物纖維制成的面料最終呈酸性,植物纖維制成的面料最終呈堿性。
色牢度不合格主要原因還是與染料的性能、染料與纖維的親合力、染料的上染速率和固色劑等有關,避免色牢度不合格關鍵是要正確選擇染料。甲醛不合格主要原因為,在染色、印花和整理過程中,采用了一些含甲醛的助劑,特別是一些經過防縮抗皺整理、免燙整理和易去污整理的產品,由于在整理過程中使用了甲醛作為交聯劑的樹脂整理劑,最終導致甲醛超標。某公司出口一批全棉襯衫,甲醛含量高達136mg/kg,而國家強制性標準GB18401-2003規定直接接觸皮膚的產品甲醛含量允許值為75mg/kg。為控制紡織品上甲醛的含量,關鍵要掌握助劑的性質和特點,最好采用無甲醛助劑。
紡織品服裝生產是吳江的傳統支柱產業,但是,由于部分紡織品服裝生產企業缺乏標準意識,導致產品質量不高,品牌產品不多。吳江檢驗檢疫局組織人員先后到紡織印染和服裝生產企業,對原料進貨、工藝控制、產品檢驗等情況進行調查,發現有的企業尚未了解國家頒布實施的強制性標準,有的企業卻是"知而不行"。對此,吳江檢驗檢檢疫局按照《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和《紡織品和服裝使用說明》的強制性標準,一手抓監督,一手抓服務,以查帶幫宣貫紡織產品檢測標準。
吳江局積極向這些企業宣傳推行紡織服裝產品的強制性標準,以此推進《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強制性標準的實施,規范企業生產,幫助企業建立完善質量標準體系,指導企業在簽訂原料購貨合同時重視質量條款方面的內容,要求供貨商提供合格的質量檢測報告書,尤其是水洗尺寸變化率、色牢度、甲醛、pH值、異味、禁用偶氮染料等技術參數必須符合國家標準,使消費者能穿上安全放心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