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紡機多方受制出口大增難言強
- 從海關總署對我國紡機2005年1~11月進出口統計看,我國紡織機械進出口總額為39.89億美元,比2004年同期下降8.49%。其中,紡織機械進口32.97億美元,與2004年同期相比下降24.75%,出口為7.92億美元,同比上升34.49%,紡機產品進出口逆差為24.05億美元。由上述數字我們看出,我國紡機產品進出口額在悄悄發生變化的同時,其貿易已位居世界前列,為此有人樂觀地認為我國紡機行業的競爭力在進一步增強,殊不知在出口額為7.92億美元數字的背后仍存在著巨大的隱憂。
大而不強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紡機貿易額逐年增長,從1978年~2004年,我國紡機產品進出口總額增長25倍,年均增長率遠超過紡機行業GDP的年均增長幅度,在世界貿易中所處地位不斷上升。但是,如果僅僅從貿易額的快速增長和貿易地位的顯著上升就得出我國紡機行業的競爭力已上升為強國的結論顯然是錯誤的。
紡機出口能夠高速增長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國產紡織機械的制造水平不斷提高,棉紡、化纖等設備在性價比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二是國外先進的紡織機械制造商在國內投資建廠,使得我國長期以來比較薄弱的印染后整理和針織機械的技術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產品出口呈高速增長的趨勢,從而也更加豐富了我國紡機行業出口產品的種類。三是我國紡機產品的國際化配套能力不斷增強,這一點從輔助裝置及零配件的出口逐年增長上就可以看出來,國內企業生產的輔助裝置及零配件不僅出口給國外的紡織企業,一些國際著名的紡織機械制造商也購買我國的零配件為其主機配套。四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市場需求趨旺為我國企業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利潤率低
雖然出口強勁,但是紡機行業利潤率卻很低。造成該行業利潤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及煤電油運價格的上漲。
2004年國家煤電油運供不應求的狀況一直延續到2005年,去年前三季度煤電價格上漲了15%,而原材料價格在第四季度雖有下降,但全年依然保持了高位運行。紡織是一個微利的行業,不可能完全消化紡織機械由于原材料漲價而造成的價格上漲,也就是說紡機產品很難隨成本的增長而加價。同時紡機行業又是一個比較充分的競爭性行業,企業為了維護原有的市場,不但需要自己來消化原材料及煤電油運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成本增長,反而還要不斷地降低產品價格。結果導致企業利潤空間進一步縮小,利潤率甚至降到了5%以下的水平,遠遠低于機械制造業的平均水平。
這是一個值得全行業警醒的大問題。如果企業僅僅等待降低成本后賺取更大的利潤顯然是非常被動的做法,主動的應對措施是順應紡織發展潮流,開發和生產一些能夠提高紡織產品附加值的裝備,這才是企業提高利潤率的最有效途徑。
低附加值產品多
我國紡機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離世界紡機強國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首先我國紡機企業產品出口戰略是以“出口創匯”為基本指導原則的,其千方百計擴大出口是為了有效保證資金的正常回籠,避免三角債的拖欠。從出口地區看,我國出口紡織設備的主要市場是印度、中國香港、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越南、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出口的產品是以針織機械、印染后整理機械,輔助機械及零配件,紡紗機械,化纖機械,織機和織造準備機械為主。而在這些產品中,針織機械、印染后整理機械出口大都為我國的臺灣省和香港地區投資的企業,本地企業則還是以出口輔助機械及零配件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