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診中國服裝打板師現狀
- 被訪人:美國U國際集團中國區經營機構技術總監鮑良友;
銀杉皮草有限公司首席板師和工藝總監紀琳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服裝業日益產業化、商品化,隨之而來的帶動了技術行業的發展。同時技術專業化、技術產業化,技術商品化的今天,是新生的代名詞。打板師在中國服裝領域是不可缺少的企業人才構成。針對中國服裝打板師的現狀,記者與業內知名的兩位打板師鮑良友和紀琳,就一些尖銳的問題展開了對話。
打板師不但為設計思維想象到服裝造型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條件,更為后期服裝產業商品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基礎,然而目前中國服裝打板師的現狀制約市場的發展。鮑先生,您對此有何感想?
鮑良友:我認為,打板師的自身素質要提高。國內打板師眾多,但是大部分打板師自身技術水平與自身修養還有待提高。很多打板師對人體結構原理,中國區域化的著裝習俗和服裝美學等專業技術尚未了解透徹。在國內紙樣專業的培訓機構還不夠完善,還有立體裁剪在國內的普及程度不夠,使打板師提升無門。
wearweek是不是中國服裝企業對打板師重視程度還不夠?
鮑良友:是的。目前服裝企業對打板師的重視程度遠遠的低于設計師。打板師在國內企業里只能擔當幕后的工匠型的工作。這一情況在國外就截然不同,不但有豐厚的待遇,更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尤其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打板師更如一般的工人一樣長時間的加班,根本就沒有時間去市場考察與再度提升的時間。值得服裝企業經營者思考的是打板師不是工匠型的工種,它是服裝的再度設計師。
wearweek:據了解,中國打板師的專業機制不健全,國外是什么樣的情況?
鮑良友:在日本和歐洲都建立了有效的打板師專業機構與專業的考核機制,以等級形式核定打板師的專業水平與綜合素質。打板師的考核機制的建立,不但規范了服裝技術人才市場,更為服裝企業用人提供了便捷。目前急需要做的是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打板師考核機制。為中國的服裝技術平臺再推進一步。
wearweek:這樣就要求我們為打板師搭建互動平臺。
鮑良友:是的。中國服裝區域性格局非常明顯,而且各個區域的打板師相互排擠,都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更好的形成個人與多人,企業與企業,區域與區域技術互動,從而形成區域性的技術文化。建立以中國為中心區域,企業、個人為單位的互動平臺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