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如何編織春天
- 剛剛過去的2005年,中國紡織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總值已達1150億美元,實現了20%以上的增幅,貿易順差超過了900億美元。但是,貿易摩擦、原材料上漲等諸多不利因素對行業造成的影響也更加突出。在新的一年里,紡織業只有在產能調整、自主創新、品牌開發等方面尋求突破,才能真正迎來春天。
出口首超千億美元
2005年我國紡織產業的競爭力逐步增強,紡織業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據初步估計,全行業銷售收入將超過30000億元,實現利潤660億元,位列全國各行業第五;我國紡織出口首次超千億美元。按商務部統計,2005年中國出口總額7千多億美元,其中1/7是靠紡織品支撐。同時,紡織業及其相關產業提供了超過1億的就業崗位。
這一成績也為“十五”期間的紡織工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據測算,從“九五”計劃末的2000年到2005年,紡織工業銷售產值由15300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超過30000億元,五年間年均增長率16.6%,纖維加工總量從1360萬噸增長到2005年的約2600萬噸,增長91%,占世界纖維加工總量的35%左右;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占世界比重從2000年的14.6%上升至2004年的22%。
對此,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用了五個之“最”來形容:這五年,是我國紡織工業發展最快、步子最大的五年;是技術進步步伐最大的五年;是質量效益提升最快的五年;是市場活力發揮最充分的五年;是融入全球化備受國際關注的五年。
行業利潤率僅為3%
然而,在熱鬧背后,紡織業也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據統計,2004年中國出口189億件服裝,相當于為除中國人之外的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做了3.5件衣服。但一件中國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平均售價不到4美元,甚至有些出口到中東的全棉襯衣一件僅值2.5美元。
中國服裝協會副秘書長王茁表示,我國服裝業加工能力第一,生產能力第一,出口量第一,出口額第一。但如此多的“世界第一”竟然推不出一個叫得響的高端國際服裝品牌。
在不久前的全國紡織工業發展與改革工作會議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歐新黔尖銳地指出了我國紡織工業面臨的問題:紡織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這不僅表現在高端紡織設備上,而且,企業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尚有較大差距,紡織服裝的出口主要是貼牌加工,自主品牌走向國際市場的寥寥無幾,全行業的利潤率僅為3%,研發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