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洋品牌服裝的擦邊球生存
“假洋名牌”是國內企業與國際接軌的一種方式。據記者了解,事實上一般國際一線服裝品牌很少交給別人的服裝廠來做,安諾其紡織科技的徐紅寶,自稱在服裝行業呆過,做過服裝代理,也開過服裝店。他告訴記者,那些國際一線服裝品牌有的即使拆開了,國內也不一定能按原樣縫得上,在版型和技術上,國內還是和他們有一定的差距,而且那些品牌很注重自己的品牌形象,授權給別人往往意味著風險。所以這一類品牌很少讓別人來做。
國內的商家如果要運作國際化的品牌,國外的一些二線品牌就是很好的選擇對象。
徐紅寶指著自己身上的一件西裝對記者說:“我穿的這個就是‘Y.DIOR’的,一個溫州朋友做的,他花了點兒錢,買了個‘DIOR’的授權,拿了一些設計,就完全自己做了,‘DIOR’那邊也不太清楚這邊是如何在做,也管不了那么遠。可惜他經營不善,現在這個牌子倒掉了。”面對記者的追問,徐笑著說:“這在服裝業內很正常,在幾年前,我看到某個品牌很好賣,也想自己開個工廠自己做,因為賺錢快,也是暴利。現在大家已有一點兒品牌意識了,那時候是個洋名字就好賣,現在要把品牌運作起來也不是那么簡單的了。”
“事實上中國企業的產品質量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品牌沒有樹立起來。采取這種方式是一個捷徑。但真正運作成功也需要‘功夫’。”一位對假洋品牌運作比較了解的王先生透露。他告訴記者,成功運作一個假洋品牌,關鍵要給服裝起一個好名字,既洋味十足又容易被人記住。然后在國外注冊一個商標,法國、意大利時裝產業最發達,也是眾多假洋品牌的注冊地。近一點兒的也可選擇在中國香港注冊一個空殼公司。然后這個“洋品牌”的中國“婆家”就搖身一變為該“國際品牌”的國內總代理。
為了使品牌具有歷史感和文化味,一些高明的品牌運作者還會對品牌加以文化包裝,賦予該品牌以品牌理念和故事,使得該品牌看起來已經誕生了上百年。據王先生講,除了以上的每個環節都要做好以外,如果要開專賣店,終端一定要選擇在高檔商廈里或者附近,店面的設計和店員的培訓也是關鍵的因素。一般店面設計都要體現歐化風格和品味。店員素質也是不可忽視的。
而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也了解到,有一些國外二線品牌由于授權過多,有一些代理商缺乏誠信。
而據了解,國內知名的杉杉集團,由于其多元化的品牌戰略,目前旗下已有多個“國際名牌”,杉杉集團的高層也曾多次公開表示,到2010年,集團品牌要達到30多個。杉杉集團品牌戰略發展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旗下的國際品牌目前基本上采取和國外品牌合作的方式,資本是多元化了,但注冊地一般會在中國,產品也主要在國內生產。記者從該工作人員處了解到,杉杉旗下也有一些國際概念的品牌因為運營不善而暫時停止了運作。
周少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七匹狼在做好自己的品牌時,也在尋求一些和國外品牌合作的機會,他告訴記者目前有一些項目正在洽談中,但由于還沒有最后敲定,所以他沒有透露具體合作對象。“這肯定是一個大的趨勢,我們通過這種合作可以學到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理念,這和假洋品牌不一樣”,周對記者強調道。
“有時候,一些服裝企業也會把已經運作好的所謂國際品牌賣給它的經銷商。”一個知情人士說。
是消費需求與廠商博弈的結果
對于假洋品牌的泛濫,記者致電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綜合處,得到的解釋是商標的保護是屬地保護。這種在國外注冊商標在中國使用的情況從法律上是說得通的。對于一些打擦邊球的現象,由于商標權是一種私權,如果商標擁有者不提出異議,商標管理部門也無法插手。工商部門也表示,如果商家僅僅口頭宣傳自己是洋品牌,他們也很難管理。
美國聯合時代企業集團顧問公司總經理楊大筠表示,中國服裝品牌處于對世界名牌的模擬過程中,目前,國內在服裝知識產權的管理上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