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意彌漫襄陽服飾市場 掃描"撤銷令"下經營戶心態
今年元旦后第一個工作日,市工商局召開的工作會議上傳出消息,在國際國內有相當影響的襄陽服飾禮品市場,一個“4萬平方米內879家店鋪,日均5萬客流量,年營業收入5億元”的服飾禮品市場,面臨不是搬遷問題,而是要撤銷。報道這一消息后,一石激起千層浪。近兩個月過去,“撤銷令”之下的襄陽路市場近況如何?
記者昨日走訪市場發現,面對以“市場就要拆除”為理由砍價的顧客,小店老板們不以為然:“到6月份才拆,還早著呢!”然而,看似平靜的市場下實則“去”流涌動,市場經營戶早作準備者有之、轉型者有之、另謀出路者有之,各人心里自有一番打算。
早有打算
近兩年來,襄陽路市場要“搬”或“遷”出的消息不絕于耳,一些“居安思危”的經營戶早就作了打算。一對經營童裝的夫婦,丈夫在照看襄陽路商鋪的同時,妻子在普安路的霓虹廣場另覓店鋪。襄陽路的撤銷并不會給他們帶來“失業”的困擾。
與此同時,記者在襄陽路市場發現,幾乎所有的店鋪內都備有“店鋪名片”,印有經營者姓名、手機、商鋪編號和“主營業務”等信息。碰上出手大方或熟悉的顧客,經營者就主動遞上名片;如今,卡片的發放更為頻繁,店主們都希望告別襄陽路后,老主顧們還能找到他們的去處。
“如果襄陽路不拆,就算租金再高,我也會簽下去。”一家專售傳統服飾的店鋪主人表示。她的想法恐怕代表了襄陽路市場大部分經營者的心思。如今,一家8至9平方米的店鋪,平均租金每年在10萬元左右;如果店鋪毗鄰人流較多的“大道”,面積在10至20平方米的,租金更要翻上幾倍。但是,店主們如今面臨的并不是“去”或“留”的問題。
有心“抱團”
4萬平方米內879家店鋪面臨市場的撤銷,不少商鋪尋思著“抱成團”,試圖延續襄陽路市場“年營業收入5億元”的規模效應。
自今年1月4日襄陽路市場將被拆除的消息正式公布后,市場內的經營戶也成了搶手的“香餑餑”,不少店主不時收到一些印有店鋪租售信息的“邀請函”。它們大多來自滬上其他小商品市場,比如七浦路市場、龍華旅游城、靜安小亭等。
【C-151店鋪的老板】決心遷往龍華,繼續自己的箱包買賣,并且打算在兩個月后、襄陽路市場尚未關閉之時就著手經營龍華的店鋪。像這樣早作打算另謀出路的不在少數。同時,還有更多的店主仍在觀望之中,“看看其他人家搬到哪里”。
無意戀戰
在襄陽路市場,即使是市場中位置不佳的店鋪,也可以雇“黃牛”招攬生意,“黃牛”按商品出售實際利潤的30%至50%提成。對于不少店主而言,“襄陽路”三字幾乎可以等同于“坐著收錢”。但是,也有部分店主對于“襄陽路模式”已無心戀戰。
【張先生】在襄陽路經營著B-218和B-179兩家店鋪,出售各種民族手工藝品,店鋪里堆滿繡花的首飾盒、桌布、酒瓶套、靠墊等頗受老外青睞的中式商品。提起襄陽路市場的關閉,他十分坦然,不做零售還可以做批發嘛。
他的業務看來十分繁忙,手機在5分鐘內響了2次。他告訴記者,他在市郊擁有一家工廠,專門生產各類民族手工藝品,批發給城隍廟等各處小商品市場的商戶。他的名片上印著“看樣定做,隔天取貨”;襄陽路市場關閉后,他可能不再做零售,而專心于批發。
分流難免
盡管襄陽路市場的老板們有心“抱成團”,但目前上海沒有一處小商品市場能夠同時容納這么多商鋪,市場分流將在所難免。
記者從襄陽服飾禮品市場管理辦公室獲悉,由于早就有消息稱襄陽路市場要拆,去年開始市場管理部門與商鋪的租約早已改為每半年簽訂一次。因此,大部分商鋪的合同將于今年6月30日到期。4個月后,800多家店鋪的經營戶們將作別襄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