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傾銷——中國紡織業的又一塊“心病”
當一些服裝企業正為今年出口環境好轉感到慶幸時,浙江省紡織業的上游卻突然“告急”。記者2月26日從省外經貿廳獲悉,美國將于今年3月底或4月初對原產于中國、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的聚酯短纖(海關代碼:55032000)發起反傾銷調查。目前浙江很多相關企業已收到了這個預警信息。
此次美方醞釀啟動反傾銷調查的聚酯短纖,屬于再生聚酯短纖,是紡織業上游的重要原料,它的最終產品是滌綸面料,而滌淪面料正是紡織品的最基本原料。雖然就涉案金額而言,和動輒牽連數億美元的化纖布、服裝等貿易摩擦相比,此次聚酯短纖反傾銷行動并不十分引人注目,然而從紡織產業鏈的聯動角度來看,這次預警卻具有某種信號意義。
浙江省外經貿廳有關人士說:“一旦美方此次正式立案并最終征收反傾銷關稅,對聚酯短纖的出口影響不可忽視。”浙江省是該短纖的主要出口省份,據寧波海關統計,去年浙江出口聚酯短纖9.19萬噸,總值9151.21萬美元。而且,美國是該省該短纖出口的第一大市場,出口企業約有20多家,2005年該省對美出口該短纖6.61萬噸,約6480萬美元。
放在近年來國內聚酯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這樣的消息更顯壓力。由于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加上下游紡織服裝企業由于出口受阻減少需求,浙江省聚酯產業的產能飽和問題已開始凸現。此外早在去年,歐盟已對我國該短纖征收反傾銷關稅,而此次美國意欲“出手”,進一步預示歐美貿易保護也正“亦步亦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