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獨”攪和 兩岸毛巾糾紛籠罩政治色彩
- 3月2日,臺北下著小雨。在“臺聯黨”的鼓動下,近千名民眾頭戴斗笠走上街頭,抗議大陸毛巾搶了他們的飯碗。同一天,大陸官員出席了在臺北舉行的聽證會。這是兩岸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內,就貿易爭端進行的首次協商。這本是一起普通的貿易糾紛,但由于“臺獨”分子的攪和而籠罩了濃濃的政治色彩。
島內毛巾業者認為,大陸產品占了臺灣市場
在臺灣農業大縣云林,生產毛巾曾是主要的工業部門,光是虎尾鎮就有200多家工廠,年產值高達25億元新臺幣(下同;4元新臺幣約合1元人民幣)。2002年,臺灣市場對大陸毛巾開放。據臺灣媒體報道,由于大陸毛巾價格便宜,幾年來占據島內70%的市場份額。現在云林縣毛巾廠只剩下30家,年產值降到5億元。業者說,以前1周工作5天,現在只要1天就能做完。虎尾鎮毛巾廠還開放生產流程讓記者拍攝,只見紡織車間只有一個女工。
2005年,在云林縣毛巾產業科技發展協會的申請下,臺灣“經濟部”貿易調查委員會展開反傾銷調查。但是,在李登輝的指使下,“臺聯黨立委”賴幸媛不斷帶領部分毛巾業者游行,要求以“進口救濟”方式解決問題。所謂“進口救濟”,就是針對公平的進口行為采取限制措施,通過提高關稅等保護本地區相關產業。淡江大學的林宜男教授指出:“進口救濟措施是針對公平貿易行為,反傾銷調查則是針對不公平貿易行為。大陸毛巾進入臺灣市場,不可能同時是公平貿易行為與不公平貿易行為。”
大陸相當重視
云林毛巾業者的處境當然很可憐。對此,不少島內專家指出,在兩岸進行密切的經濟交流和產業互補后,某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必然會把生產基地從臺灣轉移到大陸。產量居世界前列的很多臺灣產品,如自行車、五金零件、運動鞋和紡織品等,都是由于業者高瞻遠矚先行到大陸布局,如今取得了更大的發展,不僅保住了品牌的影響力,像生產運動鞋的寶成工業、生產捷安特自行車的巨大機械等,而且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現在就連屬于高科技產業的筆記本電腦廠商,都紛紛把生產線遷到大陸,臺灣只保留研發中心。對島內企業來說,這是它們繼續壯大、爭取排在世界前列必須要走的路。臺塑集團老板王永慶曾說,臺塑集團如果不到大陸發展,他就只能是“臺灣的王永慶”,而無法做“世界的王永慶”。
因此,臺灣毛巾工業競爭不過大陸,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不過,站在維護本地產業的生存以及從業人員生活的立場上,臺灣業者的反彈也是可以理解的。現在,兩岸依照WTO的相關規定展開協商,這是正常的處理程序。事實上,大陸對這個問題相當重視,派出商務部官員赴臺出席聽證會,其中包括商務部公平貿易局處長程永如、外貿司副處長黃岳峰和臺港澳司主任科員楊濤及律師劉建偉等7人。從名單可以看出,大陸對于按照WTO規范處理問題的誠意。據了解,2日當天,大陸代表團在臺灣“經濟部”所提供的保安的疏導下,經地下室進入聽證會現場。聽證會共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氣氛還算不錯。
“臺獨”分子有什么企圖
但“臺獨”分子可不想讓問題這么容易就解決。他們拼命把“進口救濟”和反傾銷攪和在一起,就是想讓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制造大陸欺壓臺灣的假象。
島內媒體分析指出,李登輝的企圖很明顯,就是要借毛巾業者的生產困境,作為宣傳“反中”的又一途徑。“臺聯黨”之所以一再要求把毛巾業引到“進口救濟”方向,一方面是企圖破壞大陸與臺灣正常的按照WTO規范解決貿易糾紛的機制,另一方面也想借“毛巾事件”污蔑大陸產品與大陸的形象。因此,在他們為毛巾業者“申冤”的過程中,采用了許多污蔑大陸的言辭,如“大陸毛巾有毒”和“惡意搞垮臺灣”等,企圖破壞大陸在臺灣民眾心目中的形象。
此外,“臺聯黨”還企圖借機把兩岸之間的協商搞成“兩個國家的貿易糾紛”,在貿易領域制造所謂的“一邊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