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滬棉花進口量、價齊漲內地紡織服裝企業成本再增
- 本報訊(記者 王原 通訊員 孫群)進入2006年以來,國際棉花價格一路攀升,但是上海地區棉花進口量仍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同時進口棉花的價格也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上漲。業內評價說,自2005年底中美、中歐的貿易協議達成后,我國紡織企業的接單情況開始好轉,眾多企業對棉花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進口棉花價格上漲將使得內地紡織企業的用料成本進一步上揚,企業盈利再次面臨新的壓力。
據上海海關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上海口岸棉花進口激增,共進口棉花9.2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8倍。其中,保稅區倉儲轉口貨物進口3.1萬噸,猛增長20.5倍。同時,上海口岸棉花進口平均價格上漲了12.6%,其中來自美國的進口棉花價格最高。
“由于美國等海外發達國家自2006年8月1日起,取消棉花出口補貼,這些國家的出口商為提高棉花的出口銷售速度,大量將棉花直接運至中國保稅區,通過保稅倉儲轉口的方式來縮短交貨期,搶在8月1日大限前出貨。這導致了保稅區倉儲轉口貨物進口迅猛增加。”據介紹,“但是,內地廠商并不十分熱衷美國棉花。由于美國棉花價格高企,因此1月來自美國的進口量反而出現了暴跌。數據顯示,1月來自美國進口棉花占上海口岸進口總量的比重由原先的六成多,下降到三成。而來自印度、巴拉圭的棉花進口量猛增,二者相加已占到口岸棉花進口總量的27%。但是這些地區的進口價格也出現一定增長。”
業內分析說,“目前我國棉花生產和消費均居世界首位。雖然2006年內地棉花種植面積有望增長10%左右,但是供需缺口依然很大。而且,去年我國棉花種植面積較2004年下降了一成多,再加上下半年受自然災害影響,棉花產量和質量雙雙下降,因此給海外進口商帶來了龐大的商業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