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 中國出口震動了法國和歐盟牛仔服市場
- 根據法國《紡織報》消息,自紡織品配額取消以來,中國牛仔服大量進口歐盟,造成歐盟同類產品生產銷售雙雙下降。該報援引歐盟棉紡織行業組織Eurocoton的統計,2005年歐盟牛仔布生產量下降10%,到2006年一季度更加明顯,下降20%。據分析,原因除了一部分可以用流行周期解釋外,那就是中國牛仔服的進口量增長太快。2005年歐盟進口牛仔服增長40%,從3億件增長至4億件,而中國在歐盟牛仔服市場的占有率,也從2004年的1.5%發展到2005年的40%。
為了加強與中國的競爭,兩家大型的牛仔服專業生產商,比利時的Uco集團和印度的Raymond集團于近期宣布,將于2007年成立合資企業,戰略目標是年生產牛仔布8000萬米,生產同時放在歐洲(比利時和羅馬尼亞)、美國和印度。市場定位于歐洲、美國和亞洲。
根據Eurocoton的研究,世界低品質的牛仔服已經供過于求,主要生產國為中國、泰國、印度尼西亞和印度,而高品質的或者新穎的牛仔服供求市場仍趨平衡。目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牛仔服是在亞洲國家生產的。中國的牛仔布生產力在2002年已經達到24億米,超過亞洲其它國家(9.50億米)、中美和南美(7.20億米)、歐洲(5.00億米)、美國(4.95億米)、土耳其--中東地區(3.00億米)和非洲(0.70億米)。在歐盟國家中,大多數高品質的牛仔布生產商和牛仔服品牌經銷商還是鐘情于在歐盟地中海沿岸地區(歐洲、土耳其和馬格里布地區)投資生產,只有大型經銷商才大批量地進口牛仔服以滿足市場。正如Uco集團總裁所說,中國并不是Uco-Raymond的直接競爭對手,因為Uco-Raymond的產品大多數是高品質的,常常是專門為Levi’s、VF、或者Diesel等著名牛仔服經銷品牌生產的特殊產品,而一般的大批量的產品才是在中國、土耳其、南美和印度生產。雖然現在歐盟市場上有賣價為5歐元的牛仔服,但是他們的產品吸引的是追求質量和創新的顧客群。除了中國,由于土耳其牛仔布質量的不斷提高,實際上土耳其也已經成為歐盟牛仔布生產商的主要競爭對手。2005年,土耳其牛仔布的生產量增長了5-10%,差不多與西歐國家(意大利、比利時、西班牙等)的生產量相同。
Eurocoton還公布了世界上重要的牛仔布生產商名單:印度的Arvind(生產能力約排名第一);土耳其的Isko、Gap、Bossa和Orta(年生產量0.40-0.50億米);美國的Avondale(只供應美國市場);巴西的Vincunha和Santista(向歐盟出口越來越多);日本的3家集團Kaihara(年生產能力0.15億米)、Nishinbo(0.10億米)和Kuroki-Kurabo(0.05億米),除了Kurabo在中國投資生產外,其它都在日本本土生產高品質的牛仔布;歐盟國家中,比利時的Uco集團(0.40億米)、西班牙的Tavex;意大利的Legler和Trc、希臘的Hellenic Fabrics(合資企業,同時在歐盟和摩洛哥為Tavex和Legler生產);每家企業的年生產能力都在0.40億米左右。除此之外,還有意大利的Cambiani、Montebello和Italdenim,雖然企業規模不大,但是不可輕視,也都生產高品質的牛仔布。法國沒有太重要的牛仔布生產企業,如果入選只有Bonduel和Gailliard(0.05億米)兩家。Eurocoton承認缺乏對中國的企業了解,但是從紡織機械和染料供應商處反饋的信息得知,中國方面應該有更重要的企業。
法報認為,雖然現在專家評論牛仔服生產能力已經過剩,但是隨著消費者對牛仔產品新需求的出現,在未來數年里,預計該市場還將有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