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愛珍:一臺縫紉機創出“新漢派”
- 易愛珍說:“現在做服裝的目的已經不是賺多少錢,而是要創出一個屬于自己、屬于武漢的牌子。”
記者:除了外出辦事,易愛珍大部分時間都在廠房里度過。
采訪易愛珍時,明顯能感覺到她的緊張。她將手中的報紙折疊、打開、再折疊。而對于記者的問題,一開始她也只是只言片語、簡單作答。直到談起她心愛的服裝,她才好像變了一個人,話匣子嘩地打開。其言語間流露出的對服裝事業的熱愛、決策時的冷靜與果斷、管理理念的超前,讓人不得不承認,她從一臺縫紉機起家走到今天,決非僥幸。
1983年入行時,易愛珍還是個18歲的丫頭。如今她開創的休閑女裝品牌“舒美珍子”正處于青春期,占地15畝的新廠房也在姑嫂樹一帶籌建。她說:“相對于目前比較成熟的漢派服裝群,我只是剛剛向著目標進發而已。”
一個人的工廠 石頭上做出生意
黃陂出生的易愛珍,打小愛穿漂亮衣服。什么面料、樣式、時尚元素,只要是和服裝有關的東西,她都特別敏感,連工作都要一頭扎在衣服堆里——最開始,她在大夾街幫人賣服裝。
連做帶賣幾年后,她覺得自己已經熟悉了這個行業。1990年,她找嫂子借了1000多塊錢,在大夾街開了一個鋪面。說是個門面,其實房子已被拆得七零八落,她就是在門口的一塊大石頭上鋪衣服做生意。
1000塊錢,剛夠買一卷黑呢面料。沒有電剪,她就自己拿剪刀一點點地裁,再做成裙子,自產自銷。
當時大家都不太重視款式,易愛珍卻想些心思搞點綴,做點蝴蝶結,鑲點花邊,還很有點時尚感。而她既是老板,也是惟一的員工,連進面料也用自行車馱,除了料子錢,幾乎是零成本,質量控制好,價格卻很低,一條只要20多元。
第一個月,她一天可做四十條裙子,能賣出二三十條。面料賣完了,賺到的錢可以買兩卷面料。“這樣我做的衣服又多了一種顏色。”本錢滾多了,她逐漸增加面料顏色,豐富款式。慢慢地,她租了正規攤位,請了更多的人。
易愛珍說,“我最大的優勢不過是肯吃苦耐勞。下定決心一定要成功,做事十分認真,了解市場也多。”幾年來,她從來沒有任何娛樂時間:早上賣衣服,有空了就到市場上看款式。看得多了,就能在各種款型基礎上做些變化或綜合。
易愛珍的事業在1996年上了一個大臺階,她開了一間擁有近二十臺縫紉機的服裝加工廠,取名“舒美”。朋友笑她說:“石頭終于被你焐熱了。”
巧用人造毛 “不小心”一戰成名
1998年,對市場變化格外敏感的易愛珍發現,一種人造毛面料大量面市,幾乎和動物皮毛一模一樣。一件衣服要想“顯檔次”,就綴條毛領,原本普通的衣服立刻身價不凡。市場接受,貨拿出來就賣得相當好。她靈機一動:一條領子就上檔次,如果用毛料做成衣,豈不更高檔?
其實料子很便宜,一米只要20多元,就可做一件衣服。而一件狗毛大衣可賣四五百元,存在巨大價差。易愛珍回憶當時“搶貨”情景,可謂盛況空前。衣服做好,用三輪車運到店里,一車四五百件,五十件一捆,連拆都不用拆,幾分鐘內就被迫不及待的客戶成捆買走。
10月份開始,一直到春節,“起碼賣了好幾萬件”。第二年,其他商家跟著仿貨,但面料局限于上一年她做的單色紡毛料。因為面料采購最多,浙江的供貨商專門上門為她提供最新鮮的面料,黃的、黑的、白的、紅的,有的印著花,有的做成“豹皮”等。雖價格稍貴,批發價100多元一件,但更有特點,繽紛的顏色,新穎的款式,讓仿貨者追之不及。
除了積累了資金,這款衣服還為易愛珍積累了品牌聲譽,湖北周邊以及很多河南客戶都認為,舒美“出的東西不錯,拿回去很好賣”。打貨人形成了品牌期待,她做出來的每款衣服,總是在客戶的缺貨遺憾中結束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