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1月份制造業GDP下降 紡織工業急需政府支持
- 據印度工商業聯合商會稱,雖然有利的輿論集中指向加快印度制造工業的發展,但截止2006年1月,制造業卻一直在萎縮,對GDP的貢獻率停滯在16%,相比之下,中國、韓國、馬來西亞和泰國的制造業對GDP的貢獻率估計分別為35%,29%,31%和34%。
這些數據發布在印度工商會(ASSOCHAM)的文章中“ 印度能夠成為全球制造產品出口的外包中心嗎?” 文章強調印度政府過去沒有給予農業或者制造業適當的扶持,導致印度繼續滯后于鄰國。
這篇文章將很快提交財政部,文章呼吁給予農業和制造業的政策制訂者們高度優先權,使這兩個領域的發展維持在兩位數字,以幫助印度不僅能與東南亞國家競爭,而且能與其他國家競爭。
文章透露,2006年1月印度制造業對GDP的貢獻率從以前的17.1%降至16.1%。從1965年-2004年,制造業對印度GDP的平均貢獻率在14%。1965年,韓國、馬來西亞和泰國制造業所占綜合GDP的比重分別為18%、9%和14%,到2006年1月分別提高到29%、31%和34%。
中國制造業對其GDP的貢獻率在1965年低于15%,到2006年1月提高至大約35%。
制造業組成大約74%的印度商品出口,而且存在巨大的擴張空間,同時可能成為全球外包中心。制造業出口在2000-01年為2732.3億盧比,在本財年的頭10個月已經提高到1萬億盧比。
鑒于制造業的潛力,ASSOCHAM 文章說,制造業急需得到財政激勵政策的關注,技術更新計劃將包括中小企業的紡織業、鋼鐵業、汽車配件、能源以及資本貨物、物流、甚至創建提高出口潛力的特別經濟區。
貿易政策改革應該集中在降低交易成本,目前的政策削弱了印度的出口競爭力。印度工業當前的交易成本估計在18-20%。
ASSOCHAM 認為,由于中小企業的產品覆蓋面很寬,對印度綜合經濟增長貢獻率很大,因此需要政府從財政方面對主要企業給予扶持,如水產品、毛紡服裝和針織服裝、加工皮革、皮革產品以及半加工皮革。
技術更新基金有必要單列出紡織企業需要的資金,紡織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原來的老法律需要修改才能適應當前全球紡織業競爭的需要。
印度汽車配件500強企業占總產出的85%,接近3100億盧比。除少數大企業之外,其余的中小型企業都需要政府的保護和稅制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