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產業為何集群發展?
- 按照一般生產規律,只有企業的生產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夠進行規模化生產,才能夠節約成本、降低最終產品的價格。可是中國的紡織企業構成中占絕大多數的是規模以下企業,都是不夠"資格"進行規模化生產的企業。那么中國紡織產品低價的優勢從何而來呢?中國企業又該如何保持這種優勢呢?
2006年伊始,歐盟關于中國鞋反傾銷的問題就被提上了議程,中國紡織產品低價出口,在企業看來是中國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在國外卻被指責為傾銷。導致這種認識上差別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外國政府沒有認識到中國紡織產業呈現出的集群生產現象。而在此之前,在江蘇金壇舉辦的紡織產業集群品牌化發展戰略研討會上,有關專家就指出,一個小企業無法進行規模化生產,但是一個集群卻可以利用規模成本優勢,集群生產的好處不言而喻。
集群生產降低企業綜合成本
隨著東南部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中國勞動力優勢越來越不明顯。此外棉花、石油的價格也在不斷上升,再加上人民幣匯率的升高,紡織企業還有什么成本優勢呢?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中小企業處處長顧強提出了綜合成本的概念:綜合成本=制造成本+交易成本(物流成本+行政成本+社會成本+其他成本)。綜合成本的降低可以給紡織企業帶來新的競爭優勢,而能夠最大程度降低綜合成本的方式就是進行集群生產。在一個集群內,因為有完整的產業鏈,企業能夠最大便利的獲得自己想要的資源,降低自己整體價值鏈的成本。集群生產給紡織產業帶來了活力。
世界紡織產業生產存在著明顯的空間層次性,中國的紡織企業大部分處于OEM層次,這就決定了紡織品國際貿易當中80%的利潤被國外的設計者、品牌擁有者和渠道商所占有。自主設計和創立品牌所需要的資本投入對眾多小規模的紡織企業而言是難以承受的。因此利用集群生產體系進而發展集群品牌,不失為目前紡織產業結構升級、創新發展的上上策。建立集群品牌能夠樹立差別化優勢、專業化優勢和規模優勢。
集群品牌與企業品牌互為依托
集群品牌的建設離不開企業品牌的建設,而企業品牌的建設要有競爭戰略指導。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韓永生認為,以前短缺經濟的時候只要抓住機會就可以得到發展,但是今天沒有以前那樣的機會了,所以企業要有戰略轉移。比較象棋拼個你死我活的競爭策略和圍棋大家各占一角的競爭策略,大家應該選圍棋競爭策略。商業不是產品之戰而是顧客心智之戰。"每個人都有一個特殊的角和別人不一樣,這就是客戶價值。你不可能滿足客戶所有的價值,只要抓住客戶的一個需求,就可以體現出客戶價值。"韓永生說。
從工業經濟時代到新經濟時代的變化,從"短缺經濟"轉變為"過剩經濟",從"生產"導向轉變為"客戶"導向,"地域"競爭轉變為"全球化"競爭,從相對"穩定"轉變為快速"變化"。這就要求企業建立自己的品牌。什么是"品牌"?品牌=品+牌,品是三個口組成的,口碑傳播才能夠形成品牌。這就要求企業快速響應客戶個性化的需求。
如今,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特色鎮的命名工作已經進行到了第四批。這些產業集群試點地區代表了中國紡織產業最具競爭力的地域分布,但是集群品牌的創建工作,即便是在這些地區也略顯不足。顧強表示,只有以產業集群為基礎,以產品、服務為載體,以區域的歷史、文化為背景,以提高產業集群綜合競爭力和創建國際品牌為目標,集群品牌的建設才有可能。(王翔 張蕾 龍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