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從縫機“旺市”姍姍來遲說起
都說狗年旺市,此話看來不假。年前被形容為“做菜沒有放鹽”的縫機市場在春節之后終于有了新春的氣象。
從各地傳來的信息表明,縫紉機銷售旺季已然到來。
銷售旺季姍姍來遲 品牌價值凸顯
春節過后,縫紉機市場出現了業內期待已久的好勢頭。一些生產企業特別是知名企業的內銷、外貿訂單明顯上升,經銷商也忙于進貨、出貨。標準、飛躍、中捷、杰克、通宇、惠工三廠等企業開春后的生產紅紅火火,特別是其主產的高新技術產品供不應求,加班加點也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雖然2006年的銷售旺季已經到了,但是與2005年同期相比還是有所差距,更不要說與2004年同期相比。業內人士對此看法頗為理性,他們認為縫制行業經過幾年的發展高峰后,肯定要進入一個調整階段,這是市場經濟的規律。今年旺季來得比往年晚了一些,但是對于那些知名企業來說,越是淡季,品牌的價值就越能得到凸顯,而相比之下,一些小企業的日子則不那么好過。因為,目前服裝企業對設備的投入越來越理性,沒有足夠的把握不會輕易增開服裝廠和添置新設備,而且在選擇設備時要求也越來越高,高新技術產品越來越受青睞,質量、服務、品牌等成為服裝企業考慮的主要因素。
縫機市場將面臨著一個加速洗牌的過程,今后在市場中生存、發展、壯大的企業必然是技術力量雄厚、質量穩定的好品牌。
服企再喊用工荒 機電一本化產品走俏
春節過后,服裝企業再次高喊“用工荒”。資料表明,今年縫紉車工緊缺的現象比去年更為嚴重,有的地區供需比例達到1:6甚至更高。這也影響了服裝企業對機器的選擇。高效,節能、省人工、性價比優勢明顯的電腦平車市場一路走俏。由于服裝企業普遍采用計件制薪酬方式,為增加收入,工人們更愿意到采用電腦車等效率比較高的企業工作,而設備陳舊的企業則越來越無法吸引工人。因而,越來越多的服裝企業大量采用省人工、節能、高效的電腦平車來吸引工人。
業內人士分析說,近年來各地服裝產業的迅速發展,導致縫紉車工需求量有增無減,勞動力供需矛盾突出,極大地制約了國內服裝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縫制設備的市場需求降低。
貿易摩擦頻現的2005年也讓服裝企業充分意識到:提高產品品質、加大國際競爭力、融入到全球一體化市場競爭中,才能不被局部的貿易摩擦所限制。因此,服裝產業升級、結構調整、提升產品品質將是主要趨勢,而提高制造水平、采用先進設備則是其必然要求。
這同時也對縫紉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年縫紉機產品必然更要向“省時、省力、省功”的高效方向發展。
配額取消之后 春天并未來臨
出于對2005年配額取消后的樂觀預期,許多以外單為主的服裝企業紛紛搶在配額結束之前擴充生產能力、加大設備投資,為服裝機械生產企業和銷售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形成了2005年初縫機市場銷售十分紅火的局面。但是隨后而來的發生在紡織服裝領域的一系列波折降低了人們的樂觀預期,許多服裝企業在政策不明朗的情況下持觀望態度,不敢下單,對設備投資非常謹慎,甚至有大量生產能力閑置。
業內人士認為,除了去年紡織品出口貿易摩擦不斷等因素影響外,紡織服裝國內需求也不理想。這幾年來,國內紡織服裝業產能又大幅度增加,在出口、內需都不景氣和產能增加的夾擊之下,眾多紡織服裝企業都面臨著很大的庫存壓力,而大量庫存的存在占用了企業的資金,使企業的資金鏈顯得十分緊張。在缺少資金支持的情況下,企業大量投資設備顯得有心無力。與2004原材料價格上漲、能源緊缺、“云娜”臺風給臺州縫制設備生產企業造成巨大損失等因素有所不同,2005年縫制設備市場變化受到服裝行業的影響最大。
因此,2005年縫制設備行業國內市場相對疲軟,有人甚至把2005年稱作縫制設備行業淡季最長的“寒冬”。雖然由于中國受到配額限制,國際市場的訂單大量轉向土耳其、墨西哥、印度、孟加拉國甚至蒙古,海外市場對縫制設備的需求增長,國內企業紛紛加大海外市場開拓力度,業績不俗。但整體來說還是無法與2004年的火爆相比。
2006年春江能否水暖
中國紡織業經歷了太多的波折,直接地影響到作為上游行業——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發展方向。產品結構調整、品牌建設、營銷網絡和加大服務力度等措施成為企業不約而同的選擇,同時也促使縫機企業加大了拓展海外市場的力度。
2006年,紡織服裝業又會有怎樣的風云變幻?縫制機械行業又將面對怎樣的境遇?
中新社2月24日發表的《中國紡織品出口走勢平穩 力爭向紡織強國邁進》一文指出:2006年中國的紡織品出口走勢將實現大局平穩,但局部的貿易摩擦糾紛仍將持續。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曹新字預計,中歐、中美紡織品貿易達成協議后,市場環境穩定,在這些市場的出口仍有希望保持15%左右的增長,對日出口則將維持5%左右的增長速度。由于部分品種出口重新受限,不少企業將通過香港轉口貿易規避原產地限制,因此對香港的出口將止跌回升。而面對未來紡織業的發展,商務部有關人士則審慎樂觀:中美、中歐紡織品貿易達成劬、議后,并不代表紡織業出口和紡織業自身的發展高枕無憂。全球化的負面影響造成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越來越有抬頭的趨勢,導致中國紡織業這一中國最具有比較競爭優勢的產業,在未來的發展中仍是發達成員美國、歐盟等圍追堵截的“重災區”。
由此可見,2006年縫制設備行業也將受到相關影響,市場未必會一路通暢。這不由讓我們想起商務部部長薄熙來的善意提醒:國際經貿難免風吹浪打,重要的是保持一顆“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