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緣何抵制中國貨
- 洲國家失業率升高只是這些國家工人抵制中國貨的表面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由于中、非在輕工出口產品結構上雷同,中國產品正在將非洲國家的同類產品擠出歐美市場。
2006年1月初,南非全國總工會計劃于建會20周年紀念日舉辦游行,宣傳“購買當地產品”活動。但當2萬多名工會成員喊著“自豪吧,南非人!”的口號在德班體育館里游行時,他們忽然發現了一件令人尷尬的事情—參加游行的所有人身上穿的淺紅色襯衫都是中國制造的。
發動反對從中國進口廉價紡織品活動的南非最大的工會—南非服裝和紡織工人聯盟的數千名成員立即脫下衣服,把它們全部扔到了體育館中心。服裝和紡織工人聯盟會長約翰·澤克哈里說:“人們對這些襯衫的態度,清楚地表達了他們對那些廉價外國貨的反感。”
2005年注定是中國紡織品工業的多事之秋。中國憑票進入WTO,但卻依然飽受歐美在紡織品出口問題上的壓力,貿易摩擦不斷。而在年終歲末,就連一貫視中國為“最親密朋友”、“最可靠后盾”和學習榜樣的非洲,也掀起了一股“抵制中國產品”的浪潮。
非洲人眼中的“中國廉價貨海嘯”
在南非的這次游行中,南非全國總工會還呼吁政府暫停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南非總工會成立于1985年12月,當時有33個工會,組織工人46萬多人。迄今總工會共有21個會員工會,組織工人180萬人。
如果從南非總工會以前的活動看,這次游行的后果可能是十分嚴重的。早在1986年,南非總工會發動100多萬人次于五一勞動節走上街頭,紀念“百年五一”;1987年,則發動了30萬礦工大罷工,罷工持續了21天,5萬名礦工被開除、500名工人遭監禁、600名礦工受傷、11位工人死亡;到了1992年,南非各地有400萬人次參加全國黑人公決的大罷工,20萬人聚集在南非政府大樓前抗議,迫使南非當局于1993年4月恢復制憲談判,并通過臨時憲法,賦予黑人普選權。
目前,尚沒有南非總工會下一步行動計劃的報道,但服裝和紡織工人聯盟會長約翰·澤克哈里說:“南非零售商應該加入我們的隊伍中來,購買本土制造的產品,因為我們再也無法承受喪失更多工作機會的打擊了。”
有報道說,南非比勒陀利亞當局對如臉部美容潔凈布、門鎖、把手和床單等中國產品下達了反傾銷令。但是一些分析師則認為,這些只是南非政府為了不觸犯中國而采取的一些表現立場的友善政策。
據路透社報道,如今在非洲,從南非到萊索托,再到贊比亞和尼日利亞,民眾對所謂的“中國廉價貨海嘯”的怒火越來越大,因為他們認為這些低價中國進口產品危害到了當地的經濟和工作機會。
抵制中國貨表面原因:失業率增高
2005年9月27日,代表南部非洲國家41萬工人的8個工會組織在南非旅游城市開普敦聚會,專門研究分析南部非洲目前服裝、紡織品和制鞋業的狀況以及面臨的嚴峻挑戰,強烈要求南部非洲國家政府采取措施,保護本地區服裝、紡織品和制鞋業,阻止大量中國廉價產品對本地區的沖擊。
尼日利亞的紡織、服裝和縫紉高級職員協會估計,過去5年里,中國出口商帶來的競爭直接導致尼日利亞失去35萬個工作職位,導致50多家成衣廠倒閉,間接導致150萬人失去工作。協會秘書長伊薩·阿雷穆說:“因為不再需要倉庫來儲存商品,拉各斯的大多數倉庫都被改造成了教堂。”
南非的成衣廠工會估計,他們自2001年來因為中國的不公平競爭共損失了800個生產單位和6萬個工作職位。約翰·澤克哈里說:“不僅僅是南非,這是整個非洲的問題,全世界都開始受到影響。”
這些工會組織認為,由于中國紡織品在美國市場處于主導地位,因此萊索托、斯威士蘭和南非的紡織服裝出口量大大下降。這導致萊索托1.3萬名工人失業,斯威士蘭10家工廠關閉,1.2萬名工人失業。特別是自2003年以來,大量中國商品沖擊南部非洲市場,給本地工業經營造成巨大壓力,致使5.5萬工人失業。在斯威士蘭、津巴布韋和贊比亞,不定期接受救濟的人數大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