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零件待長成--北方地區零部件生產情況分析
基本情況
主要為外資企業配套
北方地區零部件生產主要集中在河北的昌黎縣、青縣、景縣以及天津寶坻、武清等縣市,主要是為天馬、飛馬等外資企業進行配套生產。
昌黎縣荒佃莊鄉后雙坨村縫紉機零件加工業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現有加工企業121家,其中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6家;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企業12家;年產值100萬元以上的26家;專門為加工企業提供半成品加工、粗加工的家庭作坊約300多個,從事零件銷售的人員400多人,從業人員達6000多人,工人年均收入8000元。
昌黎縣的縫紉機零件加工業主要產品有彎針、壓角等,產品達4000多種。2005年,昌黎縣有彎針生產企業50家,年生產彎針300萬支??p紉機零部件制造業已被確定為昌黎
縣的立縣產業之一。該地區主要生產企業包括:利國縫紉機零件廠、宏昌衣車有限公司、金山縫制設備有限公司、大昌縫制設備有限、新和鑄業有限公司、捷達縫紉機零件廠、英華縫紉機零件廠等。
青縣縫紉機零部件生產始于1973年。目前,該縣擁有工業縫紉機及配件加工、經營企業190家(其中零部件企業約占3/4),零部件種類主要集中在曲軸連桿、繞線器等,青縣縫機業年銷售收入3.1億元(其中零部件產值占50%),其出產的厚料機在國內市場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青縣縫紉機零部件主要企業包括:友田精密機械有限公司、飛虹機械廠、朱氏縫紉機件制造廠、永興縫制機械廠等。
景縣縫紉機零部件生產企業主要是20世紀90年代初新成立的企業,以生產曲軸連桿、打線凸輪、差動軸等零件為主。景縣縫紉機零部件生產企業近30家,從業人員2000人,2005年產品銷售收入近8000萬元,主要企業包括:鑫達縫紉機零件廠、澳華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宏運工貿公司縫紉機零件廠、龍華金屬構件廠等。
天津市縫紉機零部件生產企業主要分布在西青經濟開發區以及寶坻、武清等地,企業10余家,主要產品包括牙叉、同連桿、主軸、送布牙、機殼、油泵等。據了解,該地區2005年零部件產值超過3.5億元,主要企業包括:福馬(天津)縫紉機械有限公司、臣濤精密機械設備有限公司、駿騰精密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金輝鑄造廠、恒信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文靜模具鑄件有限公司等。
主要特點
形成以福馬為中心的協作體系
天津、河北地區的縫制設備企業,近幾年來通過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引進先進設備等方式,取得較大的發展。臣濤、友田、利國、宏昌、保定天隆等企業近2年搬人了現代化的廠房、辦公樓,駿騰、宏昌、友田等企業還添置了加工中心和檢測設備。
企業的進步源于對市場的準確把握,也得益于核心企業的拉動。近幾年,天馬公司和飛馬(天津)等日資公司的持續發展直接拉動了周邊地區的零部件生產,以福馬為中心的零部件供貨和協作體系已基本形成。高標準的質量要求,造就了臣濤、駿騰、恒信、鑫達等一批產品檔次高、管理規范的縫機零部件企業。
企業規模普遍較小
除福馬、臣濤、駿騰、天隆、恒信、鑫達外,北方地區鮮有年產值超過2500萬元的零部件企業,企業規模普遍較小。昌黎縣、青縣的300余家企業,平均年產值僅有130萬元,大部分企業年產值在100萬元以下。由于北方地區消費層次較底、服裝企業規模也較小,零部件生產主要在中低檔徘徊,產品質量不穩定。
技術和裝備不夠先進
目前,北方零部件企業所使用的設備80%以上還是傳統的加工設備,加工手段和工藝相對落后。自控技術、傳感技術、激光技術等高新技術應用面小,產品生產仍處于來樣加工階段,以模仿創新為主,研發力量較薄弱,不能起到促進整機生產、提升整機質量的作用。新材料應用、熱處理環節還存在一定的瓶頸。
信息不暢 人才匱乏
北方地區零部件發展相對滯后,除市場原因外,主要是缺乏市場信息和與同業交流。人才嚴重短缺也是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以及合型外貿人才的嚴重短缺,不僅影響了新產品的開發,新工藝、新技術的廣應用和國際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而且還制約經營管理觀念的更新,阻礙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