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捷與日本牧野公司舉行簽約儀式
3月16日中午,中捷公司借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在臺州玉環召開七屆五次理事(擴大)會議的有利時機,為公司新推出的設備——中捷股份特種工業縫紉機柔性加工線,與日本牧野公司舉行了簽約儀式。
近年來,隨著行業發展的需要,公司不斷引進加工設備,以適應縫紉機的先進性、精度和品種變化需求。據有關資料分析,我國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新建或擴建的機體生產線大部分都是按照大批量生產方式進行工藝布置的剛性生產線,因為當時發動機產品的生命周期較長、品種單一,工藝設計的重點主要是如何保證機體加工的精度和提高生產效率。到了90年代后期,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要求,各企業都在加速新產品的研發并對老產品進行改進,提高生產能力。同時也加大了對原有生產線技術改造的力度,以實現發動機機體等主要零件的多品種共線生產。
日本牧野公司創立于1937年,該公司具有世界高水平工藝,中捷通過專家論證、公開招標等方式與其取得合作。此次中捷公司投資1個多億用于設備更新改造,柔性加工線更是公司自成立以來投入最大的一項設備。該加工線自動化程度高、節拍快,既能滿足大批量的高效生產,又具有很高的柔性,功能齊全,加工精度很高。該加工線在汽車行業已經很成熟,且多用于汽車發動機等產品。該線的投入使用將進一步提高公司的生產加工能力,有利于實現流水化生產,提高全線的生產能力,以加快設備更新,促進產業升級。
一直以來,公司非常重視產品的質量并積極推動新品開發,每年都要拿出銷售額的5.2%用于新品開發,并借助公司上市后募集資金的渠道,已先后投入近2億元用于研發與技改,開發出了14大系列260多個品種的工業縫紉機,并逐步發展成套設備,這也充分顯示了企業對科技創新重要性的清醒認識。而現在,公司已經擁有了省級研發中心,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也越來越大,在產品研發、設備更新等方面更是不吝財力。企業已充分認識到,加大投入是企業科技創新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證。近年來,公司在行業科技創新工作方面也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績,產品研發能力大幅提升,產品中新品比重增大,產品檔次及科技含量明顯提高,產品結構和設備調整步伐也在加快。隨著紡織無配額時代的真正來臨,雖然紡織服裝的出口存在一定的變數,但對于縫制設備行業來講“無配額”無疑是個極好的消息。此外,縫制設備的更新周期一般在10年左右,在經歷了1992年至1994年的世界性購機高峰之后,全球紡織服裝產業也將進入設備更新的另一次高潮,這將給縫制設備制造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訂單。
對于引進柔性加工生產線,國家給予了鼓勵政策,加工生產線用于縫紉機生產后,生產出的高端縫紉機產品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產品個性服務將提供更加強有力的保障。據了解,目前中捷是全國同行業中為數不多、也是全省首家引進柔性加工生產線的唯一企業。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長田民裕,副理事長王承康,副理事長、秘書長何燁,玉環縣委常委、副縣長沈智深,中捷公司董事長蔡開堅,總經理李瑞元,名譽董事長蔡昌文及黨委書記金啟祝等領導出席了本次簽約儀式,簽約儀式由公司常務副總汪明健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