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學者話說“國服”
- 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印度的紗麗,中國的“國服”又是什么?
昨天,作為2006年上海國際服裝節(jié)的系列活動,“國服———著裝的國家形象”論壇在東華大學舉行。
國服不等于人人同服
東華大學包銘新教授認為,當代國服是一個中國人在正式場合表明身份的穿著。他認為應具有三層含義:有中國特色,用中國服飾元素標識中國人國籍和身份,按照不同時間、場合、對象分類穿著。
不過,倡導國服并不等于要求人人穿國服。中國美院鄭正欣教授說,提倡人們在一些值得紀念的時間和特定的場合穿上得體的國服,逐漸成為一種“軟規(guī)矩”,但不應和人們自主選擇著裝的基本權利沖突。
旗袍、中山裝是國服嗎
中國的國服究竟是什么?眾說紛紜,呼聲最高的是旗袍和中山裝。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當岐指出,中山裝是從西式服裝改良而來的,而旗袍原是滿清旗人的袍服,清朝時只允許旗人穿用。
鄭正欣教授認為,國服應該集中承載國家和民族的核心文化,這樣才能引起民眾的文化共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袁杰英則認為,當代中國國服還應融匯世界著裝總趨勢,達到國際共性和民族個性和諧并存。
倡導標準化國服
日本傳統(tǒng)和服在尺寸上有明確標準:衣長158厘米,袖寬32厘米,肩寬31厘米,袖深49厘米;韓服可根據身份、性別、年齡等進行分類,根據生活風俗又分為婚禮服、花甲服、節(jié)日服、周歲服等,它們分別都有相應的生產標準。相比之下,中國的國服至今還停留在半手工作坊的生產方式,五花八門。
借鑒國際上推行民族服裝標準化的成功經驗,東華大學教授楊以雄認為,需要對國服進行分類、形成系列,并制定相應的國家標準,同時,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訴求,可以采用模塊化設計思想,利用標準化國服資料庫進行快速變形設計,實現國服的大規(guī)模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