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配額時代的服裝專賣品牌誰在營利
- 隨著紡織和服裝協定(ATC)于2004年12月31日終止。世貿成員國之間的所有服裝或紡織進口配額都將成為歷史。后配額時代到來了!2005年中國服裝市場狼煙四起,戰火彌漫:10月美國時尚女裝品牌D. Lemon正式進駐中國內地;英國的服飾品牌FUCK于圣誕節進駐上海;全球服裝巨頭西班牙ZARA,已與今年初登陸中國;美國THESIXTHDAY在2月也接踵而來。據悉全球服裝品牌企業單個品牌年銷售額達到20億美元以上的有100家以上,這些企業絕大多數已經登陸中國內地。
同時,后配額時代也并不意味著無限度的開放。非關稅壁壘障礙、反傾銷訴訟、環保、包裝等問題都會成為抑制中國服裝出口的理由。2005年10月13日中美雙方未能就放松美國單方面實施的配額達成協議。英國《金融時報》(《FIANCIAL TIMES》稱談判破裂意味著,中國已受特保限制的19類服裝產品今后3年的年出口增長率可能被限制在僅7.5%,遠低于美國的提議。同時,伴隨著人民幣升值的潛在壓力,中國服裝專賣品牌在國際市場上似乎將要遭遇前所未有的嚴冬。
出擊國際市場受阻明顯,國內市場也競爭日趨白熱化。2005年,配額解除后的第一年,中國服裝專賣品牌進入一個拐點。下一輪該如何出牌,是順利地進入上升通道,還是盤整待勢也成為2006年業界的一個看點。
盤點2005年中國服裝專賣品牌國際國內市場環境并為之籌劃未來,其實我們并不難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中國服裝專賣品牌市場巨大,國際巨頭紛紛看好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繁榮,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對中國服裝專賣品牌的市場容量充滿信心。據《中國零售業白皮書》資料顯示,2003年城鎮居民衣著消費支出3340億元,同比增長 16.8%,農村居民衣著消費支出847.7億元,同比增長3.2%。如今的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向城市化過渡與中產階級成長壯大的時期,各個階層的消費力都在持續快速增長,作為永不衰落的行業,服裝專賣品牌的各個品種在各個階層都可以找到龐大的目標市場。比如,隨著2008北京奧運日趨臨近,據歐亞諮詢預測2006年中國體育用品及體服裝的市場將有94.2%的增長,總額將超過500億美元:另據服裝零售業顧問Kurt Salmon Associates估計,中國的休閑服飾市場也將以每年10%的步伐增長,到2010年其規模將達到人民幣4680億元。
2、中國服裝專賣品牌應該首先立足于國內市場
根據海爾在國際市場品牌推廣的經驗,在美國樹一個品牌至少要一個億的美金。我們要樹一個國際知名的服裝專賣品牌,僅僅資金投入這一項就幾乎是所有的國內服裝企業無力負擔、難以實現的,妄論我們的設計水平管理標準與國際化的距離。
3、產業鏈要進行適度的轉移
據統計,在一條價值鏈上,生產制造利潤在5%至10%以內,分銷在50%至60%,品牌在30%至40%,生產環節的利潤非常低,產業鏈升級就要考慮從上游環節向下游環節過渡,直指市場終端。利潤時代,得終端者得天下。
客觀來說中國服裝專賣品牌競爭力和國外名牌相比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的。但領跑者未必就是領獎者,套用國產服裝業知名品牌的一句廣告詞“一切皆有可能”,尤其是在本土市場。中國服裝專賣品牌要想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獲得更大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真正進入持續穩定的利潤時代。筆者覺得眼下當務之急就是要全面提升服裝專賣品牌網絡的競爭。
如何提升服裝品牌連鎖的競爭力,筆者提供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路:
1、提升標準化網絡專賣品牌體系
業界流傳這樣一句話,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技術,三流企業做產品。在建構專賣品牌體系里標準化就是其核心,可復制性是其要求。主要包括兩點內容。一是連鎖經營工程的標準化,即包括總部對加盟商的規劃體系、選店體系、建店體系、SI體系、物流體系、營運體系和拓展體系等八個方面。二是營銷方式的標準化,比如聘請國內外咨詢公司加大對市場調研后,運作針對競爭對手的統一營銷策略。套用軍事學理論來打個比方,連鎖經營工程的標準化就是軍隊編制與隊列,營銷方式的標準化就是服從上級統一調遣,因時因地發動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