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國營工業出現倒退
據敘經濟中心文章分析,盡管敘政府很重視工業發展,2005年召開了工業大會,并出臺了一些鼓勵本國工業的決議和措施,且自2000至2006年期間,先后換了5任工業部長,但敘工業還是沒有明顯的發展,尤其是國營企業,每況愈下。年預算中的投資計劃在最好的情況下,一年也僅能執行20%。由此導致這些公司和企業的生產線落后,機器設備都超過30年,技術差距大。據估計,2005年工業部下屬各工業局企業庫存積壓價值約為150億敘鎊,大部分都集中在紡工局,其庫存積壓超過86億敘鎊。過去6年紡工局投資金額約110億敘鎊,但卻伴隨著超過110億敘鎊的虧損。產值遠少于投入,也就是說,浪費了最重要的國家資源—棉花,過去6年的年平均浪費在13%。
化工總局的庫存積壓排位第二,庫存14億敘鎊;再其次是工程總局,庫存13.5億敘鎊;第四是煙草總局和軋棉和銷售總局,庫存13億敘鎊;第五是食品工業總局,庫存7.08億敘鎊;第六是水泥工業總局,庫存3.24億敘鎊;第七是制糖總局,庫存5700萬敘鎊。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這些局的大部分下屬公司和企業都是虧損,但仍有一些公司贏利,但是非常少,而且利潤在逐年減少。如工程總局下屬的14家公司,其中僅有5家公司盈利,即大馬士革電纜公司,利潤額超過3億敘鎊;阿勒頗電纜公司,利潤額約2.5億敘鎊;敘利亞電子工業公司(Syronics),產值2.25億敘鎊;哈馬鋼鐵公司,利潤額近2億敘鎊;加工工業公司,利潤額約150萬敘鎊。
造成虧損或贏利減少、制定的投資和銷售規劃不能實現等現象的主要原因來自管理、法律、成本、時間拖延等方面。從國外進口任何原料都將使敘產品的成本增加10-15%;而招標項目自簽署合同到開始執行合同至少要180天。還有一個普遍的原因即是,伴隨著敘利亞的經濟開放,競爭日趨激烈,而大部分這些公司的生產工具和方式落后,市場營銷環節薄弱。比如工程總局,生產明顯下滑,特別是在發動機、電池、木材、冰箱、烤爐、電視機等商品上,這表明這些工業面臨著來自私營企業的強大競爭,以及來自阿拉伯國家產品的競爭,尤其是大阿拉伯自由貿易區協議全面執行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