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貿易平衡和匯率有關問題
- 3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參加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匯率專題會,就中國的貿易平衡和匯率問題發了言。現摘要刊發如下。
一、對中國貿易順差的分析
(一)近幾年,全球化、跨國外包、供應鏈重組處于加速階段。IT革命和基礎設施改善為此奠定了基礎。過去不能跨國外包的現在都有可能外包了。
(二)比較優勢格局的重組出現時間差,即勞動成本密集型生產和服務通常率先外包至中國、印度等地,而發達國家(高勞動成本地區)創造新就業機會和新的出口優勢往往滯后一段時間。這期間貿易不平衡擴大。
(三)FDI(特別是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在跨國外包和改變貿易平衡中起很大作用。中國形成了以外資企業為主的加工貿易基地,且供應鏈不斷延長,附加值不斷提高。這種生產和貿易的匯率彈性相當小。
(四)1998年至2004年,中國貿易較為平衡,年順差200億至300億美元。2005年順差突然擴大到1000億美元,主要是2005年進口增速放慢,與出口增速拉開缺口(2005年出口增長28.4%,進口增長17.6%)。進口中主要放慢的是設備進口,這與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有關。
(五)FDI(特別是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在中國的生產和銷售大幅增加,替代了中國的進口。中國市場上外國品牌、外國設計的產品非常多,但其中相當一部分已轉為由FDI(特別是跨國公司的在華投資)在中國生產。
二、中國的匯率機制改革
(六)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改革取得了成功,國際社會給予了積極和客觀的評價。
(七)對匯率變化的影響的事前估算,各種政策分析推測不一致。因此,事后需要有一段時間通過數據和分析來確認匯率改革對國內經濟、就業等方面的影響。
(八)匯率改革半年以后可看出,多數中國企業經過艱苦的調整承受并適應了這一改革,但少數行業受沖擊較大。據此,我們認為,可以讓市場供求逐步對匯率浮動發揮更大作用。
(九)匯率改革8個月來,中國積極培育和發展外匯市場。豐富交易產品,發展了遠期、掉期等避險工具,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詢價交易方式。中國的各類企業和金融機構需要一段時間學習和適應外匯市場,才能更好地適應浮動匯率。
(十)8個月來,中國減少了不必要的外匯管制。放寬企業保留外匯和資本項目用匯,便利個人經常項目用途,實行銀行綜合頭寸管理。這樣才能使外匯市場更加客觀地反映外匯供求關系。
三、漸進主義還是休克療法?
(十一)由于前面說的全球化、跨國外包、供應鏈重組的加速,全球貿易尋找新的平衡還需要花若干年時間。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經濟,就業壓力大,金融系統尚脆弱,只能采取漸進、可控的方式來調整。
(十二)近日,IMF召開會議研究全球不平衡問題。多數人認為,采用漸進調整方式是合適的,采用激進調整方法可能產生不可預見的后果。另外,大家認為美國調整過慢。
(十三)少數人曾為蘇東改革出過休克療法的主意,被稱為休克而無治療。應從慎再出這種主意,以免降低威信。中國只會考慮漸進的、對廣大人民負責的改革方案,不會考慮休克方案。更何況美國自身失衡的調整也不帶頭搞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