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摩擦接踵而至 “出大于進”觀念轉變迫在眉睫
- 繼3月23日歐委會正式批準了對中國和越南產皮鞋反傾銷案的初裁方案一周之后,3月30日歐盟、美國常駐WTO代表團大使分別致函中國駐WTO代表團孫振宇大使,就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等措施在WTO提起爭端解決機制下的磋商請求。時隔一天,歐盟發表公報稱,將對中國7家彩電企業恢復征收44.6%的反傾銷稅。
10天之內,三起貿易摩擦接踵而至,再次敲響了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警鐘。
摩擦背后的四大征兆
10天三起貿易摩擦集中爆發,對外貿易乍現“倒春寒”。然而這并非偶然現象,根據世貿組織的統計,從1995年至2005年,我國已連續11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在世貿組織成員發起的反傾銷案件中,約六分之一針對我國。2005年,我國遭遇反傾銷調查51起,為歷年最多。
商務部公平貿易局局長王世春介紹說,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抬頭、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等因素的影響,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日益增多,已進入貿易摩擦高發期,摩擦形勢日趨復雜,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呈現四大征兆。
一是涉案產品范圍不斷擴大,而且主要集中在輕工、紡織、機電等我國具有競爭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此外,在中歐、中美就紡織品問題達成一致后,我國與發展中國家在紡織品方面的矛盾有可能進一步顯現。此外,近期國外還高度關注我國鋼鐵等產品,摩擦可能會接踵而至。
二是在我國與發達國家貿易摩擦不斷增多的同時,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也呈擴大化趨勢。目前,印度、土耳其、南非等發展中國家對我發起貿易救濟調查的數量占案件總數的60%。
三是從貿易保護手段看,反傾銷仍是對我國使用最多的貿易救濟手段。部分WTO成員援引我國加入WTO議定書第16條對我國發起的特保調查增多。此外,發達國家同時還利用技術貿易壁壘、技術標準、檢驗檢疫等非關稅壁壘和手段,限制我國產品出口。
四是貿易摩擦逐步由貨物貿易領域擴展到服務貿易、投資、知識產權等多個領域,由企業微觀層面向宏觀體制層面延伸:特別是在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等方面,我國面臨的壓力增大。
我國緣何成了全球貿易摩擦重災區
制造業大國為何就成了全球貿易摩擦的重災區?專家指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成為產業轉移的重要目的地,中國具有的比較優勢決定了所生產的產品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對國外相關產業造成一定的沖擊,成為貿易摩擦的“矛頭所向”。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基于自身利益,將部分利潤較低的中低端產業外包給發展中國家。中國由于具有比較明顯的勞動力價格優勢和資源優勢,因此成為全球產業轉移的重要目的地。20多年來,中國出口高速增長,產業鏈日趨完善,部分產業具有了生產中高端產品的能力,出口產品質高價廉,以致中國商品不但成為發展中國家,甚至成為發達國家的有力競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