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直指增長方式轉型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各國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推進自由貿易、公平貿易的道路,不會因此而改變。全球化進程不是通過建立貿易壁壘就能阻止的,誰限制自由貿易,誰就是在浪費資源。
日前,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在第三屆“全球紡織經濟論壇”上表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數量擴張不是中國紡織業追求的目標。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貿易大國,中國一直并將繼續為世界紡織品貿易的健康發展做出貢獻。中國政府將采取積極措施,推動企業進一步提高產品的質量,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
薄熙來說,作為世界紡織品生產、消費和出口的大國,中國在過去一年中受到的關注比任何時候都多。2005年,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的紡織品出口克服了貿易摩擦頻發、原材料漲價和能源緊張等困難,實現了平穩發展。中國的紡織業作為其傳統的支柱產業,不僅為本國,更為全球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薄熙來認為,中國紡織業是一個徹底的“民生”產業。2005年,中國紡織業直接就業人數近2000萬,其中70%來自農村。全行業使用國產天然纖維約730萬噸,直接關系到1億農民的生計。對中國這樣一個貧困人口多的發展中大國,紡織業舉足輕重,涉及數以千萬計的低收入群體的就業、收入和生活。
薄熙來指出,中國紡織業的發展使各國消費者和同行廣泛受益。中國紡織業為全世界的消費者提供了大量質量精良、價格實惠的產品,使其切實享受到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所帶來的福利。據摩根·斯坦利的經濟學家測算,由于自中國和東亞進口了大量物美價廉的產品,美國消費者自1997年以來每年節省約1000億美元。不僅如此,在整個生產、銷售過程中,中國企業只賺取不到10%的加工費,許多與品牌、營銷等環節相關的市場收益,都被其它國家的企業所分享。此外,作為開放最早的行業之一,中國紡織業還吸引了大量的外資進入。目前,外資企業的紡織品出口占中國總出口的1/3以上,2005年取消配額產品的出口增量中有70%是外資企業完成的。這些企業不僅為中國的GDP增長和就業做出了貢獻,也為各自投資國賺取了可觀的財富。
薄熙來說,中國紡織業促進了各國相關產業的共同發展。過去5年,中國累計進口的紡織設備高達188億美元。2005年,中國進口了235億美元的紡機設備、棉花、羊毛、染化料、化纖及單體。其中,進口紡織原料及制品1287萬噸;進口棉花257萬噸,占世界貿易量的34%,僅從美國就進口了120萬噸。預計到2010年,中國還將進口近400萬噸棉花。中國紡機市場容量也在持續增長,目前市場需求大約在80億美元左右,占全球市場的30%。
薄熙來認為,中國日益增長的國內消費需求為世界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紡織品消費第一大國,中國人自己的穿衣和家用,占中國生產的紡織品和服裝總量的70%以上。2005年,中國人均纖維消費量從2000年的7.5公斤上升到14公斤,幾乎翻了一番;衣著類消費金額由3375億元人民幣增長至6826億元,年均增幅超過15%,這一趨勢還在繼續。根據“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中國人均GDP將達到2700美元;據預測,屆時人均纖維消費量將升至18公斤。一些國際名牌服裝也將成為中高端消費群體的選擇。中國9億人口的廣闊農村市場也將得到進一步開拓。這將是一個紡織品消費快速膨脹的時期,相信各國紡織品生產商都將在中國找到更多的商機和利潤空間。
薄熙來認為,中國紡織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認真研究并努力解決。他指出,首先是研發投入少,缺乏自主創新能力。2004年工業普查數據顯示,中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研發投入比例僅為銷售收入的0.25%。此外,中國紡織業利用高新技術及生物資源開發研制的化纖品種和規模也都很少。其次是產品附加值低,缺乏自主品牌。中國紡織業在全球產業鏈中還處在加工制造階段,增長方式仍以粗放型為主,出口整體水平較低。我國紡織品出口企業平均利潤率僅為3%-5%,出口多以定牌、貼牌為主,自有品牌只占10%左右。另外就是關鍵技術裝備相對落后。2004年底,棉紡織機中無梭織機、自動絡筒機僅占25%和21%,而發達國家都在90%左右。整個紡織行業的機電一體化水平、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都有待進一步提高。
薄熙來認為,經過新舊貿易體制交替的敏感時期,無論是產業、中介組織還是政府部門,都經歷了艱難的調適。盡管遇到了許多問題,但全球紡織品貿易保持了年均6.5%的增速,多數發展中國家從一體化中受益。事實證明,紡織品一體化符合各成員國的長遠利益,對于在全球范圍內有效配置資源,推動紡織業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