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名牌服裝也要緊繃“安全弦”
“名牌服飾的質量也打不了包票,你看,花了大價錢,色牢度卻這么差,真是倒霉死了!”日前,張小姐手拿一件名牌外套,手指著衣服上變白了的地方說。此時,她正在消費者協會接受調解。看來——
本報訊 大多數人認為,商品的質量和價格是成正比的,于是,許多消費者在購買價格昂貴的名牌服飾時,只關注了款式、顏色和質地,而忽略了其安全方面的問題。殊不知,名牌服裝也存在色牢度差、甲醛含量高等安全隱患。
今年2月初,江陰市的張小姐在我市步行街某大商場購買了一件進口名牌服裝,價格2700元。3月12日,張小姐卻拿著這件衣服來到了市消費者協會。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來,張小姐在一次外出時被突降的大雨淋濕,當天,她身上穿的正好是這件名牌服裝。衣服是剛穿的,一點也不臟,就是被雨淋濕了一點。于是,張小姐脫下衣服用水進行清洗。沒想到,這一洗就壞了事,衣服水洗之后嚴重褪色。
當張小姐拿著褪色的衣服找到商場負責人后,被告知衣服只能干洗,因為是張小姐自身的原因,所以商場不負責賠償。“既然衣服不能水洗,為什么洗滌標識上沒有寫明?這明擺著就是商場在推卸責任,我要讓消協來評評理!”張小姐告訴記者,她只是用水稍微地清洗了一下,就算這件衣服不能水洗,也不至于會有這么嚴重的褪色。很明顯,這件進口的名牌服裝存在著色牢度差的問題,但張小姐的確也未按照洗滌要求進行操作,最后,經消協調解,商場賠償張小姐2000元。
據了解,色牢度是染色紡織品在物理和化學作用下,顏色保持堅牢的程度,是紡織品的重要質量指標之一。如果染料不能持久地固著在織物上,那么就會在使用過程中由于水洗、磨擦、日曬等因素使染料脫落轉移到皮膚上而造成對人體的傷害,就會大量地轉移到洗液或其它物質上,從而造成對其它物質的侵害,造成對環境的污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環境保護意識逐漸增強,對服裝的色牢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要一味迷信價格高的產品或洋品牌,“價高”未必“質優”,洋品牌也未必是質量的保證,消費者選購服裝時一定要仔細查看說明標識內容是否齊全、清楚。
記者點評:人們說起消費中的安全問題,通常指食品安全,比如蘇丹紅辣椒醬、孔雀石綠水產品、鋁超標油條以及亨氏轉基因嬰兒米粉等等,但不少專家提醒說,我們還必須注意一個事實:不光吃的,穿的用的也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絕不能忽視。像服裝的色牢度、PH值不合格,會對人體皮膚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這些情況,有多少消費者知道呢?
名牌之所以成為名牌,是因為它品質好,售后服務好,但它絕不是“保險箱”。因此,大家千萬不要盲目迷信名牌,更要警惕一些不法商販利用人們對名牌的信任“魚目混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