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升級規避紡織品貿易摩擦
- 美國政府自2006年1月1日起對從中國出運棉制針織襯衫(338/9類)、棉制褲子(347/8類)、棉及化纖制內衣(352/652類)、棉制及化纖制胸衣(349/649)、合成纖維布(620)、襪子(332/432 /632)、精梳棉紗(301類)、棉及化纖制梭織男襯衫(340/640類)、化纖制針織襯衫(638/639類) 和化纖制褲子(647/648類)等22類紡織品實施數量限制,數量限制將持續到2006年12月31日。中美之間新一輪的貿易摩擦又開始凸顯。
"這是因為中國產品的質量提高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指出:"有的人不理解,說現在貿易摩擦增多,主要是中國紡織的技術水平不高,生產的低檔產品太多引起了貿易摩擦。"
"中國的服裝工業已經不是5年前,更不是25年前的服裝工業了。在有些文章里包括一些部門的文章里現在談到中國紡織的時候還是說中低檔為主,出口服裝50%靠來料加工,中國的面料不行,直到最近還是這個概念。而實際上他們沒有看到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紡織工業的進步。"
杜鈺洲羅列了一組數據:1980年中國紡織品的年出口額為44億美元,在2000年的時候已達到530億美元,2005年已經達到1175億美元,貿易順差也已經達到1004億美元。從中國出口加工貿易的比重看,現在中國已經不是50%靠進料加工出口了,中國服裝加工貿易下降到27%,從紗線到面料再到服裝全是中國造已經占到將近3/4 。紡織品加工貿易已經下降24%,不到1/4。
"如果我們是低質量,世界上的一些國家就不需要用政治的方法、特保的方法來強行限制。就是因為我們的品質提高了、我們的適應能力提高了,發達國家才深感恐慌。"杜鈺洲指出。
美國貿易委員會針對2005年取消配額以后世界主要供應國的競爭情況做了調查,調查的結論是:中國的紡織服裝能夠以最有競爭力的價格提供任何品種、任何質量的服裝和紡織品,并因此成為美國大型服裝紡織公司和零售商的首選對象。
針對如何規避貿易摩擦,杜鈺洲表示:"要加快產業提升,其中一個重要的背景就是高新技術日益進入大眾的現實生活中來。人們對衣著消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消費的不僅僅是質量、不僅僅是品種,還要求有高的品質、新的功能以及多元文化的個性表達。而以信息化、數字化、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新興技術把現代各種技術、各種學科進一步融合,從而提高了紡織的創造力,無論是質量還是創新以及對市場的適應能力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