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美國式的全球化道路適合中國服裝企業
-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服裝業也在面臨“內憂外困”,中國加入WTO,讓服裝業在家門口就體驗到外資咄咄逼人的攻勢;在外,中國服裝業又面臨歐美等國家的政策限制,多面夾擊之下,中國服裝業必須夾縫中求生存。已在服裝行業浸淫了近20年的中國服裝協會副秘書長王茁認為———
品牌塑造“軟件”差距大
面對中國服裝企業雖大不強的現狀,王茁表示,他比較傾向于中國的服裝企業走美國式的發展道路,因為這樣成長速度會比較快。中國的服裝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生產水平沒有差距,所有的服裝產品,中國都可以制造,中國在服裝生產硬件方面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且整個服裝的產業鏈條非常完備,包括各種纖維和各種服裝面料,中國都可以生產。但是在品牌塑造和品牌管理的“軟件”上的差距最大,中國目前的服裝業還面臨著品牌創新和品牌提升的問題。
中國服裝品牌的創新已經提出10年的時間,但并沒有出現國際著名品牌。但王茁認為實際上中國企業是在十年內走過了國外品牌二三十年內走過的路。不能苛求中國服裝企業再過兩年就把人家100年才樹立起來的服裝品牌之路走完,況且這些國外企業也在不斷向前發展。
對于中國服裝企業的品牌建設,王茁覺得改革開放之初是產品之間的競爭;上世紀90年代是品牌的競爭;現在則是以品牌為統領的綜合實力的競爭。品牌提升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是淺層的消費者認可的問題,品牌的提升有賴于企業整體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企業“內功”的支持。今天的消費者變化太快了,有的企業一年推出12季的產品,每個月都有新產品去適應市場,就是看這家企業的生產管理、流通管理能否跟上。如何在最短時間內送到消費者手中,這都需要管理的創新和細化。
走美國式的全球化道路
中國服裝企業的國際化道路到底應該如何走?王茁認為,走純高端產品的道路是國際化,歐洲的服裝企業是這種類型的代表,在全世界的機場免稅店都可以看到這些品牌。但是,高端產品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來塑造和培育,中國也可以花100年的時間來培育國際品牌,但時間太長了。
另外還可以采取海外收購的方式來縮短國際化的路程。中國企業甚至可以只做加工,但要以高價格來做,由于其他國家的勞動力等也比較便宜,這條路很難走得長久。
中國企業還可以考慮走美國服裝企業的發展之路,即在全球設廠,生產中檔產品,全球銷售,占領全球市場。中國現在的安踏、美特斯邦威在國內已經和班尼璐、佐丹奴差不多了,下一步是不是也可以考慮全球設廠、全球生產?他表示:“我比較傾向于中國企業走美國式的全球化生產、全球化銷售的道路,因為這樣的擴張速度會比較快。走歐洲的奢侈品道路,需要很長時間的培育。”(一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