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人眼中的國際化
- 當商務部部長薄熙來把8億件襯衫與一架空客A380放在等同位置上時,大批量生產的廉價成衣就成為前行中的中國時尚產業的一種揮之不去的“痛”;當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費市場的帽子堂而皇之的扣來時,我們的品牌卻被自己的消費者劃在了奢侈品行列之外。如何國際化、如何“師夷長技以制夷”、如何“洋為中用”,這些問題在很多國人的心中問了也不止千遍。4月3日,“通宇·2006中國服裝品牌國際化高峰論壇”在北京的舉行,一場服裝界專家與企業家的思想碰撞與交流之“會”由此拉開。
高端聲音 老路將至盡頭
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 魏林
我們的自主品牌它的歷程應該是充滿了學習、繼承和探索創新之路。這個路走得不容易。我們前一階段走的是一個模仿之路,到了現階段,模仿的路是走不遠了,我們必須在這過程中創新,那么如何趕超,如何突破,如何真正的在世界品牌之林中有我們中國自主品牌的一席之地,這是擺在我們中國服裝界,我們中國紡織界,我們中國的整個民族面前的非常大的光榮的任務。
來自下游的挑戰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何燁
近年來服裝的品牌化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隨著競爭的日益加劇和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也對中國的服裝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服裝品牌化國際化已經成為中國服裝企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縫制機械行業與服裝行業是緊密關聯的行業,一方面服裝行業的發展給縫制機械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另一方面縫制行業的進步和繁榮也給服裝行業的繁榮帶來了保障。
競爭思維 走國際化之路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副主任 艾豐
我有一個理論,叫經濟乒乓球理論,中國乒乓球打得最好,足球踢得最次,為什么乒乓球打得最好,因為它最適合中國人打。我認為服裝產業可能是一個乒乓球產業。就2008年奧運會而言這不是經濟活動,而是一個體育活動,但是我們把它當作借用品牌打響我們自己的名字。
從全世界來看,我認為第一個載體品牌就是國家。中國的服裝之所以遇到障礙和我們國家整個的形象有關。意大利皮鞋、法國的香水、瑞士的手表實際上是國家產業充分發達以后,國家變成了載體品牌。很多消費者不見得對某一個具體的企業品牌搞得清楚,但是他卻受到大的載體品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