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公平還是要效率:紡織品配額機制醞釀“變臉”
- 記者從廣交會上獨家獲悉,在經歷了兩次業績分配和招標分配之后,關系到數百億美元出口總額的紡織品服裝配額分配機制正在醞釀新的變化。
17日至18日,商務部和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在廣交會上連續召集我國20多家主要紡織品生產及貿易企業進行座談。在這兩次會議上,“盡可能用完每一件配額”成為政府主管部門、企業和商會的共同原則。
配額令大中小企業感受不同
對于中國紡織品廠商來說,今年舉行的99屆廣交會有點“一覺回到兩年前”的感覺:在經歷了去年紡織品配額取消引發的出口大潮和中歐、中美貿易爭端后,“配額”一詞又重新成為中國廠商和海外采購商談判桌前使用最頻繁的名詞之一。
根據2005年簽署的中歐、中美紡織品協議,2008年前我國相關紡織品的出口年增幅被限定在8%-12.5%和10%-17%之間。商務部隨后出臺相應管理辦法,將協議量的70%按照企業出口業績進行分配,另30%分兩次公開向市場招標。
廣交會連日來的成交狀況顯示,配額制度保證了紡織品貿易能相對平穩開展。廣州市紡織品工貿聯合進出口公司總經理黎國能說:“配額確定之后,公司可以根據分到的數量接單,采購商也可以放心下單,預計這次歐美客商來得會比較多,成交會比較理想。”
今年前兩個月中國對歐美出口服裝單價有了大幅攀升。統計顯示,其中對美上升了15%,對歐洲上升了28%。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曹新宇說,為了用好配額,企業自然要賣高檔商品多賺錢了。
業界一般認為,現行的“業績分配+招標分配”機制比較有利于大型企業和外貿集團,但配額制度同時直接約束了中小企業參與外貿的可能性。據統計,我國2005年共有3萬多家企業從事出口,但只有8000多家參加第一次投標,7000家參與第二次投標。
盡管如此,現行的分配體制還是讓許多企業特別是大企業感到不滿。一些企業認為,現有機制按照“全球業績”而非主營市場業績分配容易造成配額成本的浪費。江蘇舜天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小建說:“很多企業以往主要對日本、韓國等無配額市場出口,也能按照出口業績分到歐美市場的配額,現在看來這些配額很多都被浪費了,或者被倒賣,增加了其他企業的成本。”
商務部考慮修改分配機制
紡織品商會有關人士說,從去年分配機制一出臺,企業就已經通過各種渠道開始反映自身實際情況,目前商務部和商會也開始考慮對制度進行修改,以符合中國紡織品對外貿易的需要。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姜哲說:“配額體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的考慮是根據企業的情況不斷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