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為人作嫁之苦
- “中國服裝產品的尷尬在于:在品牌端你沒有話語權,在技術端你又被別人‘拿’著,到頭來,你只能在這產業鏈的前后兩端之間苦苦掙扎,掙一些血汗錢。”
2005年歲末,筆者見到一位闊別十幾年的同學。言談之間,提起她僑居新西蘭的哥哥。以前,她不明白為什么每一次她哥哥回國都要買好多衣服,而且有時還讓她媽媽買一些不急著穿的衣服,通過海運寄給他。原來她還以為哥哥穿不慣洋人的衣服,或者是因為一種"故鄉情結"。不久前,她去新西蘭看望哥哥,在那里住了半年,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同樣是"Made in China",在國內往往只賣百十來元的衣服,在新西蘭則要幾百上千元。
我告訴她,這就是中國服裝出口的現狀。
"超級打工仔"難圓強國之夢
十幾年前,仿佛一夜之間,在東南部沿海,中國服裝品牌迅速躥起,先是星星之火,很快變成燎原之勢,相繼涌現出杉杉、雅戈爾、柒牌、羅蒙、莊吉等一系列本土知名品牌。以福建晉江為例,擁有品牌的紡織服裝企業一度達到3300多家,從業人數超20萬人,年產值達285億元,其中有3家企業榮登中國服裝行業百強之列,5個品牌入選"中國500個最具價值品牌"。
"但是,我們與國外發達國家的服裝品牌相比,差距還很大。"羅蒙集團總裁盛靜生道出了中國服裝品牌的隱憂。"以羅蒙為例,盡管羅蒙一年出口西服500萬件,在國內也是名列前茅的,但自有品牌服裝出口到美國僅有幾千件。"盛靜生認為,差距的關鍵在于國內服裝品牌設計開發的落后。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服裝企業,只是將設計視為巨大生產機器上的附屬功能,發展受到生產型成本的制約,加上長期以來我國高層次服裝設計人才嚴重匱乏,使得服裝設計遠遠滯后于加工制造,這也造成了我國紡織服裝產業自有品牌產品出口大而不強的原因。
文章開頭那個故事中,在新西蘭買到的"Made in China",賣主是誰我們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中國服裝出口商,而是掌握著最終話語權的歐美服裝進口商們。從這個意義上講,具有浩浩蕩蕩2000萬之眾從業人口的中國紡織服裝業,不過是這些國際服裝大佬們的"打工仔"。如果說,做OEM,搞貼牌加工,能夠在短時間內解決就業人口,使中國一躍而成為服裝大國,那么,這樣做卻不會使中國成為服裝強國,更不會成為世界經濟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