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種韓國服裝品牌進入全球服裝市場
韓國紡織業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以低勞動力的成本優勢進行生產,發展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內需轉為出口導向、發展創新、高附加價值及自我品牌產品生產時期。這也是韓國紡織產業在面對來自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等國競爭后的產業調整。強化高附加價值產品,實施差異化策略,以質量、技術及價格取勝,使得紡織業在韓國的經濟發展上仍扮演著重要的地位。
目前,韓國的紡織服裝行業正在向以下三個方向快速發展,即加大科技投入,改變勞動密集型為資本密集型;在本國生產高品質的紡織服裝產品,中低檔品種大舉轉移海外;實行培育知名品牌戰略,占領世界高檔紡織品服裝市場。
據統計,截止2005年,有41種韓國服裝品牌進入全球服裝市場,其中70%已經進入中國市場。盡管在中國,韓國的服裝在消費者心中的親和度比不上法國、意大利、美國的品牌,但無疑中國已成為韓國紡織服裝的重要消費市場。
三種方式立體運作
除了在服裝款式設計和面料水平方面占有優勢之外,韓國企業進軍中國的一個極大優勢就是韓文化的先行鋪墊。愈行愈穩的韓流熱風,產生了極其重要的積極作用,為韓貨的進入鋪平了道路。
目前,韓國服裝廠商主要以三種方式進軍中國,即直接進軍市場、利用出口許可證和設立生產基地。第一種,即韓商以獨資形式進人中國,此類多為技術水平和產品品質較高的品牌;第二種,以開設連鎖店、專賣店等形式,從商業流通領域進軍中國;第三種,通過在中國尋求合作伙伴,以合資等形式設立生產基地,利用兩國優勢,如韓國較高水平的服裝設計和中國便宜的勞動力和地價,利用開發區的優惠政策等,實現優勢互補。
這三種方式互為補充,隨市場情況的變化和需要而不斷進行變化和調整。1994年進軍中國的韓國第一家女裝企業“迪可”于1997年在天津設立縫制工廠,2003年上半年,“迪可”與中國男裝企業羅蒙集團以各一半的比率合資,成立了合資法人“羅蒙迪可”國際時裝有限公司,推出了女裝“XLMS”,在中國及香港分別確保了25家和2家的賣場。1997年登陸中國的“第一毛織”也在中國設立生產工廠,推廣“佳樂喜”和“Rapido”,2002年下半年亮相高爾夫球裝“AStra”。最近,通過中國著名流通企業的出口可證的方式增加,YESHIN PERSONS、BABYRA、SBF等品牌正在積極推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