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中國紡織業要大傷元氣
- 2006年第一季度,曾經被瘋搶的“紡織品配額”竟然出現了剩余。
據悉,截至4月中旬為止,中國出口歐美的設限紡織品配額浪費率達20%。
而真正讓中國紡織業者擔心的是,在配額需求不旺的背后,國際買家已經越來越多地另覓新歡。
配額炒家大跌眼鏡
進入4月,中國輸歐、輸美紡織品貿易寒意逼人。截至4月中旬為止,中國出口歐美的設限紡織品中,大多數類別的清關率只有百分之十幾。與2005年同期相比,簡直有如云泥之別。
2005年初,由于中國紡織品大量出口,使得歐盟和美國不得不對中國紡織品實行大棒政策。而為了限制中國紡織品的出口,商務部從2005年下半年起,開始對中國出口歐盟和美國的部分紡織品進行配額管理。這使得紡織品出口的機會變得極為有限,因而有關配額的幕后交易也開始風生水起。
在看到2005年幾近瘋狂的貿易場面后,市場人士普遍對2006年的紡織品出口看好,這使得出口配額價格被瘋狂炒高。
“但事實完全出乎我們的預料。”深圳外貿公司經理劉濤說。在臨近紡織品配額再次招標的日子里,他將手頭的輸歐配額賠本賣了出去,“現在輸歐配額基本上是有價無市,再不出售,恐怕會跌得更低。”
記者獲悉,與2006年輸歐、輸美紡織品配額第一次招標相比,剛剛結束的第二輪招標配額的幕后倒賣價格已經出現明顯的回落。
“由于早前的配額價格被炒得過高,許多國際買家都把訂單轉移到了周邊國家去了。”浙江服裝企業老板樓明良感慨道,“配額的供需情況發生改變,炒家如意算盤落空也是必然的。”
國際買家遠走他鄉
讓紡織工業協會擔心的事情最終還是發生了。在配額需求不旺盛的背后,是國際訂單“跑票”現象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