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服裝名牌“集體作弊”的背后
- 不久前,浙江省工商局對杭州市幾家知名百貨商場銷售的品牌服裝進行了一次質量專項抽檢。結果顯示,在抽檢的37個批次的國外知名品牌服裝中,有22個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達到了59.5%。檢測發現,服裝標注的纖維含量和實測不符是主要問題之一。“勃貝雷”的夾克的里料標注為100%的滌綸,實測為100%粘膠,“雨果·博斯”茄克衫的里料標注為100%純棉,實測為100%滌綸。有的服裝的PH值不合格:“都彭”夾克衫和“鯊魚”T恤衫的PH值明顯呈偏酸性。另外,“雨果·博斯”的休閑褲、“鯊魚”的羊毛衫、“菲杰”的女褲色牢度不合格,其中“雅格獅丹”的男褲色牢度最差,不合格項目多達5項。
國際名牌服裝一向以工藝精湛、追求高質量、講求信譽著稱,在國內消費者的心目中屬于“放心”產品。可是,這次檢查反映出的問題,讓我們應該換一種思路看待國際名牌了。
我們對國際名牌服裝的崇拜由來已久,這是由于中國現代服裝業僅僅經過20多年的發展時間,各方面都處在探索階段,而發達國家的服裝產業已經非常成熟,無論生產技術、品牌運作還是時尚潮流方面,都處于引領地位。如今出現這么多國際品牌的“集體作弊”,深層的原因何在?
曾經有一個機構作過一項調查,有46%的被調查者認為,跨國公司在中國出問題是因為中國沒有相應的產品規范和監管細則。
從二十世紀90年代起歐洲就對紡織品提出了極為嚴格的要求。僅生態標準一項就可將相當一部分問題產品擋在市場之外。比如生態紡織品標準就包括:歐盟生態標準、生態紡織品標準、德國萊茵區技術安全標準、丹麥綠色棉布標準、荷蘭成衣環保標準等。這些標準不僅要求最終產品要符合生態學標準,同時還要求紡織原料及制品生產、加工和包裝等各環節都符合生態學的標準。如果達不到標準將會面臨經濟損失,如果流入市場就會面臨嚴厲的處罰。由于中國服裝業還處在發展階段,產品規范、監管細則有待完備。即使一些國際知名品牌因為不合格產品受到處罰,也難以給他們應有的警示。
實際上,無論是國際名牌企業,還是本土企業,目的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當產品質量在市場上得不到有效監管時,企業就會很自然地偷工減料,降低成本。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僅靠企業自律是不行的,只有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秩序和質量監測體系,才能最終維護消費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