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10年:服裝品牌何處突圍
- 經歷了10年艱苦打拼的中國服裝品牌,要想在今后取得突破、走出國門,就不能再繼續走臨摹西方品牌的道路,它們必須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起真正屬于自己的新的時尚價值觀。中國只有誕生出新的價值體系品牌,才可能真正實現品牌突圍。
如今活躍在中國市場上的一批一線服裝品牌,它們中的多數用了1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迅速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迅速打開了品牌建設的局面,走上了品牌化運作主路,并且各自形成了一定的經營特色,也都在各自的領域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盡管如此,但它們同時又都遭遇到了群體性困惑:曾經用于為服裝產業輸血的多元化發展方式還要不要堅持?是承受巨大風險大膽求新、求突破、求得大發展,還是力求穩健,保持企業既有的穩步增長?
相比上一個10年,新的10年雖然依舊是中國服裝品牌蓬勃向上、大踏步前進的10年,卻也將是一個更加充滿矛盾和困惑,更加需要耗費心力和智慧,更加需要艱苦打拼的10年。也正是從這一點出發,第11屆“紅博·2006中國服裝論壇”著力聚焦于“管理與創新”這一主題。
企業內部管理先行
一直以來,中國企業是“企業家企業”。有怎樣的企業家,就有怎樣的企業。可以說企業家的水平和高度,決定了企業的水平和高度。一旦創業型企業家把企業帶上了正常的發展軌道,企業由“創業期”步入“成長期”,企業制度的制定與完善、企業文化的形成等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就開始走向前臺,處于更加重要的位置。
企業家的力量在于,只要他想得到企業經營中的各個細節,各細節就一定能執行得非常好,然而,一旦他有想不到的細節,那里就將是一片空白。怎么辦?企業家能想到的細節,讓適當的人替他去想,并能布置下去完美執行;企業家想不到的細節,也依然讓合適的人幫他想到,企業家所要做的,只是在適當的時候,把把關,把把企業前進的大方向。這就是管理的力量。
企業家的力量在于,讓員工對自己的工作從內心深處極其認同,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價值,讓他們做到無論老板在與不在,都會坦然地干自己的工作,即使有困難,也還有同事同甘苦。這便是企業文化的力量。
那么這一批已走過了10年、如今正處于成長期的服裝企業在下一個發展階段里各自的突圍點可能在哪里?它們將需要怎樣的管理思維,才可能使一些難題得以突破?有“郎旋風”之稱的金融專家郎咸平指出,中國企業家如今必須從大環境出發,從整體上來思考問題,從而進行思維突破,開辟出一條有效的管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