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于轉移 興于對接
- 日本兄弟、飛馬,德國利斯、臺灣金輪……國內外名牌工業衣車、制鞋機械、整燙設備,從福建福誠縫紉設備有限公司“駛”入泉州鞋服生產企業。“五一”長假,福誠公司總經理林宏楠一天也沒閑下,訂單紛至沓來。通常每年1—4月是鞋服制造機械的銷售旺季,而今年5月初福誠公司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30%。
此前的4月,第九屆“海博會”和第八屆“鞋博會”分別在石獅、晉江召開,各自創下成交額48.5億元和50.7億元的記錄。近日的晉江、石獅兩市,“千軍萬馬”會聚的壯觀場面雖已平息,而泉州鞋服產業卻持續升溫,日見走好。
“近水樓臺先得月”
“世界認識晉江,始于鞋,而晉江鞋緣于臺灣。”第八屆“鞋博會”首設臺灣館,晉江市委副書記、市長楊益民這樣表示。而在毗鄰的石獅“海博會”上,臺灣麥根服飾公司總經理陳敏則說,他們公司40%的產品在石獅加工生產,且比例逐年擴大。
上世紀70年代末,“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泉州正四處求索發展之路,而臺灣的紡織、食品、鞋業等勞動密集型工業在生產經營成本劇升的壓力下已無利可圖,亟需轉移。以晉江、石獅為代表的泉州人,利用泉州與臺灣“地相近、人相親、習相同、語相通”的優勢,走出了一條“三來一補起步,鄉鎮企業鋪路,三資企業上路”的經濟發展之路。經過20多年的打拼,如今,晉江市年生產旅游鞋7億多雙,占全國的40%、世界的20%;2005年,石獅市紡織服裝產業產值197.5億元,以石獅為中心的“閩派服裝”約占全國服裝市場份額的14,再現當年“全國跑石獅”的繁榮景象。泉州人清楚地知道,泉州鞋服產業之所以歷經坎坷卻生機勃發,撐起泉州經濟大片江山,正是得益于臺灣的產業轉移。
截至2005年,在泉州批準設立的臺商企業共1323家,總投資超過18億美元,投資超過千萬美元的企業10余家。其中,在泉投資的臺商企業中,30%是紡織服裝產業。
從單向轉移邁向全面對接
已連續9屆參加“海博會”的彬伊奴(中國)有限公司,其參展重心的轉變耐人尋味。這家公司一改過去沖著訂單而來的思維定式,更注重通過“海博會”汲取最新的流行趨勢和市場信息,并將其應用于產品的選材、設計和生產中,從而實現品牌的升級。“‘海博會’已從單一的產品展示、貿易,開始走向多元化的交流,包括機械、技術及品牌文化。”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王慶說。
可見,隨著臺灣逐漸由生產制造階段不斷向產業研發、創新方向轉變,以及大陸制造業的進一步技術升級及品牌創新能力的提高,泉臺產業合作已從過去的“單向轉移”向“全面對接”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