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源供應鏈的變通選擇
- 跨國企業正在意識到,他們不得不平衡海外運作的“兩面性”
將生產轉向低成本的國家是獲得巨大節約的一種保險的方法。但是,無論你對需求預測多么準確,國際化拓展后的供應鏈也會是一種巨大的風險,甚至導致精心策劃的海外計劃失敗。
例如在時裝行業,購買時節是可以提前估計出來,但也會因為無法預料的需求變化而措手不及。本來認為會成為時尚的顏色卻因為變化無常的顧客的不同品味未能如愿地流行,也可能是氣候的意外變化導致了購買結構的變化。突然間,供應鏈必須做出調整,以便在銷售季節逝去前提供所需的商品。而由于零售商會將客戶分成一些小群體而逐個追逐,這也令需求預測更加復雜。
這些不定因素會使向低成本國家轉移這事變得不可靠。企業現在正在意識到他們不得不平衡海外運作“兩面性”。
“混合資源”戰略
哈佛商學院的詹尼思·哈蒙德教授對服裝行業供需關系進行了研究。她發現零售商經常對需求做錯誤的判斷,而導致貨物囤積。她總結說,對于需求高度不確定而交貨期又很長的產品,零售商因此付出的缺貨、降價、庫存周轉等代價會高于外包生產帶來的好處。
在這種情況下,混合資源戰略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它是一個混合體,涉及兩種生產能力,即滿足意外需求巨變的“反應”生產能力,這種能力應該是在離終端市場附近的地方;和一個變化慢不太靈活的“基礎”生產能力,比如像中國這樣的國家。這種結合充分利用了海外的批量生產,同時某些時候,當迅速將產品投向市場比降低成本更重要,能提供迅速反應的選擇。這些能力的優化組合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所涉及的產品。
混合資源不是一種學術問題。麻省的一家紡織品生產商格力夫就從中受益。這家企業在哥斯達黎加有一家工廠,并且在亞洲提供資源供應。但是它在美國125000平方(英)尺的公司總部囊括了裁減、刺繡、倉庫及大概200人使用的縫紉設備。
在美國本土,格力夫為需要迅速周轉和變化的時裝公司提供快速的生產應變能力。這樣的特殊市場領域使得該公司繁榮發展,而此時一些當地的紡織品廠由于海外的競爭而迅速地消失了。
格力夫及其他公司對這種特殊領域的探索說明,轉向海外的決定不必分白與黑,要不擁有一切要不一無所有。即便你對全球資源某些方面不喜歡,像許多美國經理們一樣,你依然能解決這些缺點而從中獲益。你可以機動的方式進行全球資源,試探性地找到海外生產和本地靈活性最佳結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