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刺繡機:諸暨書寫下一個產業成長的神話
- 8年前,陳政銘,一個打工者,懷揣著10多萬元開始創業,那時諸暨已是遍地的千萬富翁。在陳的眼里,他們的生活遙不可及。4月28日,面對記者的探詢,陳開懷大笑,開始講述他的財富故事。
如同陳政銘個人夢想的實現,諸暨僅用了8年時間,又一次書寫了一個塊狀產業成長的神話。這一次,主角是電腦刺繡機,地點是浣東街道。
爆竹聲繼續的神話
爆竹聲又響了,這是平常的一天。
“平均每天有兩次,或開業,或是工地開工,”浣東街道辦張主任說,每天都有要造電腦刺繡機的人。
而此時,在浣東街道的刺繡機產業園里,企業在瘋長。“賣出三臺整機,就相當于開回一輛轎車,”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繡花機業主說,“經常有來開‘后門’的人,張口就是能不能盡快搞幾臺刺繡機。”這種賣方市場年代的神話自去年以來一直持續到現在。
在浣東街道李村,主要道路被各式各樣外來車輛停滿,吸引他們的是這里的一個小廠。“這些人都在等著要刺繡機配件,”一位村民說。
“今年前3個月,刺繡機賣了10多億,企業增加到了300多家。”浣東街道辦副主任陶科英說,一季度,“大宇機電”銷售增幅達225%,“信勝”的銷售增幅達186%。
回溯刺繡機在諸暨的歷史,僅15年之久。1992年,諸暨一個農民在該市的縫制設備廠造出第一臺刺繡機,此時,離中國結束刺繡機進口歷史還只有3年。如今,這位叫陳培康的人,經營著當地赫赫有名的飛鷹縫制設備公司。
1997年,諸暨縫制設備廠改制,該廠不少技術、銷售、管理人員陸續離去,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歷程。如今,那些操縱著數億資產的富翁們,依然懷念那個設備廠,因為那是致使他們人生走向輝煌的起點。
1998年,浣東街道迎來刺繡機發展的第一波浪潮,是年刺繡機企業達到10多家。2001年以后,隨著諸暨周邊的紹興、蕭山區等地的紡織業向服裝產業延伸,對刺繡機的需求激增,該產業由此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一個舉足輕重的產業
從當時的10多萬元創業資本,到如今的年銷售超億元,陳政銘曾面對無數人同樣的追問。他們試圖探詢這家名為“浙江盛名機電制造有限公司”的企業神話般崛起的原因。
“答案,在企業之外。”陳政銘指著他工廠周邊那些遍地林立的同類廠房說,他認為那是企業最大的財富。
陳舉了個例子。1998年,與他同時起家辦刺繡機的一家其他地區的企業,如今步履維艱,在資金、技術都差不多的情況下,“盛名”卻已躋身中國刺繡機行業前五強。
陳為此認為,正是因為在這短短幾年間,諸暨由于眾多的資本挺進刺繡機領域,造就了今天他們全國最大的刺繡機生產基地的地位。
“幾乎在生產刺繡整機的第一天起,就有人辦相關配套零件生產企業的想法了。”陳政銘說,如今他已能在不出幾公里的范圍內,找到各種配件,這是其他地區的企業所望塵莫及的,社會化大分工和專業生產,正是諸暨電腦刺繡機迅速擴張的原因。
“手腳是自己的,但腦袋卻是別人的。”陶科英說,他指的是諸暨本土企業均集中生產機械設備,而刺繡機最核心的電腦控制系統,卻均由北京的“大豪科技”提供。
“大豪科技”諸暨辦事處主任韓海平稱,諸暨市場已占他們總銷售的半壁江山。因此,5月下旬,他們的諸暨生產基地將奠基,一批研發人員今后將揮師南下,在諸暨建立專門的研究所。
市場發育后的憂慮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如今,那些刺繡機老板卻正在深刻地體會這句老話的滋味。
在陳政銘的工廠里,盡管有450多名工人,但他仍稱因找不到技工,約價值2000多萬元的設備在躺著睡覺。面對大量的訂單,這使他憂心忡忡。
“每次爆竹聲響起,就會有一大批工人流失。”一位企業主說,因為“營盤”越來越多,“兵”像流水一樣,幾乎天天有人跳槽。由此,一名普通的技術人員月工資也被炒到了6000多元。
在諸暨的刺繡機行業,幾乎每一家成功的整機生產企業背后,都至少有一項獨家的技術。目前,浣東街道刺繡企業已具備生產平繡、晶片繡等數十個系列的技術,成為了省級高新技術基地,這也正是他們“笑傲江湖”的底氣。
但并非沒有憂慮。“那些老企業,面對大量的訂單,幾乎沒有人去顧及新技術的研發。”一位業內人士透露。這顯然也是一個悖論,由此有人發問,浣東街道的刺繡機神話還能維持多久?
事實上,一些老款的機型已開始降價,曾賣到17萬元/臺的平繡機現在的市場價僅為六七萬元,而新型的晶片繡機去年的價格也下降了三四萬元。
大量的刺繡機生產,已使繡花產業從早年的“貴族”逐漸走向平民化。如早年縫制一枚“鱷魚”商標的價格約6元,現在已跌至0.6元左右。下游的價格如今已傳導到上游的刺繡機行業。
陳政銘的興趣,現在已從傳統的刺繡機生產上逐漸游離。他認為,像他這樣居于“金字塔尖”的人,應該致力于原創。他的目標是:“讓那些日本機器低下高昂的頭”。
據悉,在目前的中國市場,以浣東街道為代表的國產刺繡機,一般價格每臺約10萬元,而日本進口機則高達六七十萬元。挺進高端市場,搶食更高的附加值,這也成為陳政銘們新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