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派服飾期待復興
“在湖北省紡織工業‘十一五’的發展布局里,建設鄂東服裝走廊是重要的一項,而鄂東服裝走廊就是以武漢為龍頭”,武漢市漢派服裝商會秘書長李群寶這樣闡述武漢對于湖北服裝業的意義。
將武漢建設成為“五個中心”
“湖北省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提出,要將武漢建設成為設計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服飾文化發布中心及服裝、面輔料市場集散中心”,李群寶介紹說,其中的重點是以漢正街為依托,建設與國際國內大型面料企業和專業市場對接、華中一流的服裝面輔料專業大市場和大型服裝批發市場,增強湖北服裝對國際國內的輻射能力。
武漢的產業鏈正在形成一定的配套規模,漢正街第一大道的招商情況目前很成功。漢正街第一大道是漢正街商貿旅游區的一期工程,是目前華中地區最大的商業地產項目,第一大道運用立體交通系統與結構功能布局,將使每一個店面都能獲得臨街的效果,打破單一首層的商業形態,實行雙首層規劃。還將實行分時段經營,從單一的批發產業模式變為批零兼營雙重產業模式。第一大道中的“紅寶石”座整棟2萬多平方米作為女裝經營區域,集中資金、人才、管理優勢,強勢打造全國最大規模的“漢派”女裝集中展示、交易、信息中心。武漢的漢正街第一大道、庫瑪商城、美奇國際兒童城等將形成中部服裝商業圈。
李群寶說,作為龍頭城市,武漢服裝業的發展要依托湖北整個紡織服裝業的發展。湖北的紡織服裝業目前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從行業機構上看,行業之間發展不平衡,印染是制約發展的瓶頸,化纖短腿現象依然突出。從品種結構上看,整體技術裝備水平還不是很高,產品仍以傳統的初加工和粗加工為主,高檔次、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名優產品相對較少。另外,總量和企業規模偏小,發展速度不快,缺乏龍頭企業。
針對這種情況,湖北紡織服裝業提出在“十一五”期間,要堅持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市場為導向,以發展為主題,以調整為主線,以項目為支撐,以技術進步為動力,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走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道路。重點圍繞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創新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加大自主創新和品牌培育力度,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完善湖北產業鏈,提高整體競爭實力,改變增長方式。
漢派商會為企業架起溝通的橋梁
武漢市漢派商會成立已經有10年,從1999年起,由政府辦轉為民間操作,目前已由成立之初的20多家會員企業發展到100多家,除服裝企業外,面輔料企業和縫紉設備企業也積極入會,使商會組織結構更合理,覆蓋面更廣泛,更具有代表性。
據李群寶介紹,去年,漢派商會積極開展工作推動武漢服裝業的發展,幫助武漢企業參與中國服裝協會開展的服裝行業“銷售收入”、“利潤總額”百強企業評比活動。根據評審,太和、愛帝、紅人、貓人、佐爾美五家企業躋身“銷售收入”、“利潤總額”雙百強企業行列。這是近年來武漢首次有5家企業同時進入全國百強行列,地區獲獎數量首次居全國前列。另外,經商會推薦,在國家統計局調查統計中,“佐爾美”大衣在全國同類產品中銷售列第二名,獲得中國服裝協會女裝專業委員會“最受歡迎品牌獎”稱號。去年7月,在商會的組織下,武漢服裝企業整體亮相2005絲綢之路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包下展館位置最好的104廳800余平方米展位,太和、元田、貓人、佐爾美、鶴翔、SBO、世城等七家企業精致布展,成為展會最大亮點。
李群寶說,今年,漢派商會將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重心,加大工作力度,在市經委、市工商聯、市紡織行業生產力促進辦公室的指導下,更多發揮區域優勢,加大對服裝產業的創新、改造;鼓勵企業走外向型發展道路,加大外貿出口;加大對服裝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訓,從整體上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引進吸收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營銷理念,建立快速反應的信息系統,實現從低附加值產品向技術型高附加值產品的轉變。 服務好會員企業,發揮好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與紐帶作用是漢派商會今年的工作重點。目前民工荒、人才缺、軟環境的不到位,給武漢的企業發展帶來一定困難。商會將加強與社保局、質檢局、工商局及各大商場的工作聯系,在政府與企業之間真正起到橋梁與紐帶作用。
隨著國家中部崛起的戰略要求,武漢應該成為中部服裝業的重鎮。漢派商會要加強輿論宣傳導向工作,加強與中央及當地媒體的聯系,大力宣傳服裝企業中的中國名牌、省名牌及服裝雙百強企業;大力倡導企業在瞄準世界服裝前沿,在自主創新能力上狠下功夫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大力宣傳武漢服裝企業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家,在中部和全國樹立良好的武漢服裝產業新形象。